​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杀逝世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杀逝世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人物思想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

在川端康成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如在《不灭的美》(1969)一文里,他引用了诗人高村光太郎(1883-1956)的一句话“美在不断变化,但却不会泯灭”之后写道:“这句话渗透了我的心。”为什么他对高村光太郎这句话感触如此深刻呢?因为高村光太郎的话写于日本战败以后,他相信日本虽然战败,可是日本的美却不会泯灭。

川端康成颇有同感。他也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比起修建金阁寺(1397)的足利义满将军时期来,其后修建银阁寺(1489)的足利义政将军时期的文学艺术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京都处于长期战乱状态,仍然保存并创造美。所以,他进一步发挥道:“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他在战后不久曾经表示,自己今后只能吟咏日本的悲哀了。

据他解释,他当时所说的悲哀便包括美在内。又如在《日本美之展现》(1969)一文里,他指出平安时代(794-1192)的风雅和物哀成为其后日本美的源流。所谓“物哀”一词,本来含有深沉的感触、无名的伤感、多愁善感、人生无常、浮生若梦等等意思,文学评论家本居宣长(1730-1801)将它用于《源氏物语》的评论,认为该小说之主旨即物哀。可见川端康成在这里仍然以为日本的美是与悲哀分不开的。此外,据《作家访谈—川端康成》(1953,中野好夫)一文记载。

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甚至觉得在战争时期的流行歌曲包括军歌中也往往充满悲伤的情调。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

川端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又渗透着佛教禅宗的影响力,以“生—灭—生”的公式为中心的无常思想的影响力,在美的意识上重视幽玄、无常感和虚无的理念,构成川端康成美学的另一特征。

另据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纪念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1968)里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倾向哀愁。在引用镰仓末期女歌人永福门院(1271~1342)的两首充满悲哀美的和歌之后,他表示:这些和歌“象征着日本纤细的哀愁,我觉得同我的心境颇为相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美方悲、因悲方美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在这个意义上说,川端康成的小说堪称悲哀美的颂歌。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认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继承的传统。他向来把“轮回转世”看做“是阐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钥匙,是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审美意识上,他非常重视佛教禅宗的“幽玄”的理念,使“物哀”加强了冷艳的因素,比起“物”来,更重视“心”的表现,以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但这不是强化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

相关推荐

​《爱上特种兵》卓然的真实身份

​《爱上特种兵》卓然的真实身份

191

《爱上特种兵》卓然的真实身份 《爱上特种兵》卓然其实是双胞胎兄弟裴俞假扮的,是T4老爷的秘密武器,不过因为母亲在老爷手里得不到救治,就设计与警方联合。不过为了配方,在...

​宋朝抗金第一人宗泽简介

​宋朝抗金第一人宗泽简介

116

宋朝抗金第一人宗泽简介 宗泽(1060~1128),字汝霖,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世代务农,早年家境贫寒。 元祐六年(1091)应进士试,对策陈...

​中国天眼是如何找到脉冲星的

​中国天眼是如何找到脉冲星的

76

中国天眼是如何找到脉冲星的 目前为止,中国天眼已经找到300余颗脉冲星,那么FAST是如何找到这些脉冲星的呢? 一、漂移扫描观测 我们知道,FAST可以通过调节馈源仓位置和面板形状...

​五虎上将应该怎么排名?

​五虎上将应该怎么排名?

184

五虎上将应该怎么排名?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期蜀汉有“五虎将”,这个说法虽然不是在史书当中出现的,但是也是人们根据史书的传记记载,为蜀汉五位大将进行了排列组合,就像...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生平简介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生平简介

174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生平简介 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努...

​嘉庆帝一共有多少皇子?继位的为何会是绵宁?

​嘉庆帝一共有多少皇子?继位的为何会是绵宁?

150

嘉庆帝一共有多少皇子?继位的为何会是绵宁? 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年号道光。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

​安史之乱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后又是怎么平息的

​安史之乱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后又是怎么平息的

71

安史之乱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后又是怎么平息的 对安史之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这血腥的叛乱,最后又是如何被平...

​史思明生平简介

​史思明生平简介

174

史思明生平简介 史思明(703年—761年),字崒干,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人,粟特族。唐朝时期叛臣,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 出身西域史国,相貌不扬,懂晓六蕃语言。天宝初年...

​广府文化是什么

​广府文化是什么

77

广府文化是什么 广府文化是粤语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范围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及周边的粤西、粤北部分地区。粤语地...

​广州荔湾广场为何被叫做荔湾尸场?真相是什么?

​广州荔湾广场为何被叫做荔湾尸场?真相是什么?

92

广州荔湾广场为何被叫做荔湾尸场?真相是什么? 在中国,似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些非常奇怪的地方,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今天,毒奶就将在广州荔湾广场为大家讲述一些灵异事件...

​《有翡》大结局是什么

​《有翡》大结局是什么

192

《有翡》大结局是什么 《有翡》这部剧终于完结,很多人对于这样的结局也是非常满意的,而且和原著其实可以说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而谢允身上的毒终于也是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是怎么回事?

184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是怎么回事? 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位聪明过人,智慧超群,策略极强的诸葛亮。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在《...

​敦煌学起源于什么时候

​敦煌学起源于什么时候

77

敦煌学起源于什么时候 所谓“敦煌学”,原本主要是研究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以后逐渐扩大到石窟、壁画、汉简乃至周边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献和遗存的古代文物。 当下,敦煌学是...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

164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 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的一条主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有着前世的缘分,却终归败给了现实,宝黛之间的爱情非常悲壮,而许多读者...

​《捕蛇者说》原文赏析

​《捕蛇者说》原文赏析

176

《捕蛇者说》原文赏析 文学赏析 揭露现实 《捕蛇者说》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文章由异蛇引出异事,由异事导出异理,即由蛇、征蛇、捕蛇、捕蛇人、捕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