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鼠疫的起源是哪里?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对明末鼠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末年是中国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生存环境最恶劣的时期。1580-1644年间,这一时期的气候不仅极为异常,而且还伴随着极寒、大旱、蝗灾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轮番肆虐,造成粮食大规模减产,导致大多数老百姓因为没有吃的而饿死。
与天灾随之而行的是各种疾病和疫情的爆发,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令人们闻之色变的熟悉。据历史记载,明朝灭亡的前几年是鼠疫的集中爆发期,包括当时的首都北京城内外,遭遇了严重鼠疫,造成了大量百姓以及士兵死亡,以至于当时农民起义遍地的时候,朝廷无士兵可调、无民众可动员。
在天灾和疫情面前,明朝政府缺乏有效的应对经验,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很差,百姓大量死亡,导致明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社会的动乱,最终完全失控。
在人祸和天灾的共同作用下,这个庞大的帝国最终崩溃了,灭亡已成必然。
明朝鼠疫的起源
明朝万历、崇祯年间,鼠疫就已经在北方地区大规模流行了,而根据史料记载,万历和崇祯年间的几次大瘟疫都是从山西传来的。
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役,十有一二甚至闔门不起者。”瘟疫先是在大同爆发,然后迅速传播,从山西到河北再到北京,疫情大规模爆发,造成了北京地区大量人口死亡,在疫情爆发地区,死亡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左右。
“万历十年春夏大头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
崇祯六年起,鼠疫再次来袭,席卷了整个华北地区。这一次的爆发地点是山西兴县,据记载:“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曰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早晨发病,晚上直接死亡,一夜之内,城都成了空的了,足以可见当时瘟疫的可怕。
当时的北京城情况更为可怕,疫情席卷了北京城区以及郊外,崇祯十六年夏秋之季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约为40%甚至更多。除此之外,北京城外的疫情也很严重,当时因鼠疫而死的人太多,导致很多人死了之后竟无人收尸。
在鼠疫的肆虐下,北京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鬼城”,“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户丁人绝,无人收敛者。”
北京城破前一年的二月到九月,是北京地区疫情爆发的高峰期。四月份,北京每天因瘟疫而死者达上万之多,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街上的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门口的人最多,街上人人自危,连平时玩耍的孩童都见不到了。
当时在北京的军队有十来万之多,因为这场瘟疫,少了一半。当李自成的大军攻来时,北京城墙上防守的士兵,连一万人都凑不齐。据事后统计,这场鼠疫至少夺走了20万北京人的性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铁蹄出现在了北京城门下,与他想象中的不同,曾经繁华富庶的北京城已经变成了人间炼狱,因为疫情导致无人守城,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他的军队便轻而易举地便进入了北京城,明朝宣告灭亡。
疫情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疫情的大规模爆发,使得人心惶惶,不仅百姓大量逃亡,明朝的政府机构也缺人办公,处于半瘫痪或者瘫痪状态,不少有钱有势的官员、贵族,都不能逃脱因身染瘟疫而死亡的厄运,。这一系列因素,使得本来就不安稳的社会更加动荡,明朝的灭亡已经成了必然。
更为严重的是,疫情使得明朝士兵的身体健康受损,无充足体力和精神状态迎敌,疫情严重的地区,士兵大量死亡,战斗力量减员严重,在农民起义遍地的明末,士兵的大量死亡就意味着国家防御力量的减弱。
鼠疫的侵扰,使得人无固志,不仅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还对当地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百姓因为没钱吃饭,饥寒交迫,就会产生大量流民,导致社会治安不稳。而这些流民,正是明朝农民起义的主干力量,明朝的掘墓者。
与此同时,疫情常使得当地政府难以实施有力的政府救济,容易引发民众对当地政治的冲击。如果政府在此过程应对不力的话,就很容易酿成大规模的民变。而明朝的灭亡正是一点一滴的民变积累起来的。
结语
明朝是一个很不幸的王朝,不仅遇上了百年难遇的“小冰河时期”,更是遭遇到了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鼠疫的爆发,可以说是成为了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鼠疫导致社会动荡,士兵大量减员,而且还在无意间成就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大军能够轻而易举攻入北京城,最终覆灭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