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的地位远不如诸葛亮,为什么却能成为托孤大臣
李严是荆州人,曹操入荆州后。
李严入蜀,后又投刘备,从蜀汉派系来说又属益州集团。
当时李严在蜀汉的地位是远不如诸葛亮的,《先主传》记载: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从上可看出,李严的地位不如许靖、麋竺、简雍,也不及黄权,董和。
可是当夷陵之战后,刘备于白帝城托孤,刘备先想到的是孔明,但以刘备又怕孔明专权,于是想找一个人来同受顾命,用以不让诸葛亮一家坐大,影响到蜀汉的社稷。
而当时由于法正、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先后死去,黄权又在夷陵之战中被迫降魏。
蜀中已经没有适合的人才了,于是此地无朱砂,红土为贵。
李严就脱颖而出,成了唯一的人选,在这短短数月中李严由辅汉将军——尚书令——中都护,一下子得获高位。
如法正等人不早逝,那么刘备一定不会选李严作为顾命大臣之一的。
或许会象汉武帝那样一连任命霍光,金曰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个地位相当的顾命大臣。
曹丕也任命了四个。
由于李严是平步青云的得到此位置,因此虽然同为顾命,可他在蜀国其地位远不如诸葛亮。
就从国外对蜀国的态度来看,在刘备死后,魏国华歆、王朗、陈群、许芝、诸葛璋,等先后写信给诸葛亮,劝其欲使举国称籓。
而东吴的孙权在外交上也是直接于诸葛亮书信。
可见在魏、吴两国的当权这眼里,蜀国的主心骨是诸葛亮,根本没把李严和孔明放在同一天平上。
李严对此当然不会安份,他在给孟达的书信中说道: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李严在信中特意声明自己是和孔明俱受寄讬,可见当时在孟达眼里也未必是把李严和孔明并列的。
而李严在蜀也必定缺少内援外助,所以他希望有良伴能够帮助他。
随着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牢固、声望曰高,李严也坐不住了。
他先是趁诸葛亮北出要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后又在诸葛亮西征时,李严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要求效仿。
两次都是在诸葛亮出兵时提出,可以看出李严一方面想借北伐时机乘机要挟诸葛亮,获取更大权力地位,一方面李严作为益州派只是想苟安巴蜀,是反对北伐的,对北伐是穷难纵横,无有来意。
对于李严的这两次态度,诸葛亮明知道李严是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但均以妥协对之,让李严之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
平至之曰,都委诸事,连蜀汉群臣都认为诸葛亮待李严大厚了。
可是李严并不满足于此,他在给诸葛亮的心中竟然劝其应该学曹操宜受九锡,进爵称王,其意在于调侃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进行火力侦察。
而从诸葛亮回信的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句反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心情想必非常愤慨,但对李严却是持妥协态度。
于是在蜀汉建兴九年,发生里李严骗诸葛回师的事件。
先是李严因为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叫诸葛亮退兵,可诸葛亮退兵后他又说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并要杀害知道实情的督运领岑述,以此诬陷诸葛亮。
当两人官司打到后主处,李严又改口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直到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李严无词可驳,才乖乖认罪。
这场官司打得可称激烈,蜀汉历史上也仅此一遭。
试想以李严的地位,就算运粮不继,也不会有什么大罪名,因为这一年就是魏国方面也因为大雨而运粮不继。
且要靠郭淮从羌胡调集粮草救急。
而李严却做出这么一个不符合逻辑的行为,去诬陷诸葛亮,应该有其考虑。
因为在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开府辟召和九锡事件中诸葛亮对李严的穷难纵横都是采取忍让态度,于是李严就颇有得寸进尺之举,认为就是这次采取赖帐态度,诸葛亮想必也不会对他怎么样。
李严无非想借运粮事件对诸葛亮再来一次穷难纵横式的火力侦察,可这次他失算了,诸葛亮已经意识到李严的存在对蜀汉政权的统一性和北伐的稳定性是有害无益的,于是诸葛亮忍无可忍,采取雷霆一击,联合其他蜀汉政要,一举将李严拉下台。
李严其人,虽有一定才能,可是在政治上实在不怎么样,其行为可称志大才疏,当刘备把他提高到蜀国首要的位置上时,一个没有这才能的人占据在这高位,就已经注定他的人生悲剧了。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
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李严传》参考书目:《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