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史之直系:为何直系里山东人那么多?人资也要讲历史潮流
#头条创作挑战赛#
民国的众多军阀中,哪家的风格最不像旧军阀?
答案是直系。
直、皖、奉作为北洋分裂后最大的三个分支,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只是派系不同,他们的组成结构也有根本区别。
奉系就属于典型的地域派,皖系则属于段祺瑞的个人派,而直系则介乎于两者之间,属于泛地域派。
也正是因为直系的这个特性,让他们并不会因一人荣辱而兴衰,也不会因一地得失而荣败。
但在那个很讲乡党和“忠孝”的年代,这样的结构也很容易滋生派系争斗。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咱们就来聊聊直系军阀。
直系之所以得名,自然是因为其主要成员多来自直隶地区,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北(也包括京津)。
但他们和奉、晋、川等军阀的区别是,他们在用人上并不是特别局限,比如直系核心的吴佩孚、孙传芳、王占元,以及后来从皖系那转投过来的靳云鹏就都是山东人。如此高的“外地人”高层比例是其他地域系军阀中很少见的。
他们和皖系的区别则是,个人对集团的影响没那么强。冯国璋死后有曹坤,曹坤失势后还有吴佩孚和孙传芳。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像皖系那样,段祺瑞完蛋就跟着树倒猢狲散。
用李云龙的话说,部队的气质来自于部队首任长官的性格。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直系。
因为直系初代大佬冯国璋就是给这支军阀定下了这样的基调。
冯国璋就是直隶人,出生在今天河北沧州的河间市。
家里本来还算殷实,但后来衰落,冯国璋也没法接着读书了,就经亲戚介绍到天津投了淮军。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淮军不都是安徽人吗?
大多数都是,但李鸿章在1870年被调任为直隶总督后,淮军就进入了直隶,从这时候开始淮军也招了很多直隶人。
比如冯玉祥他爹就属于这时候随淮军来的直隶,而冯国璋则属于这时候淮军在直隶招的兵。
冯国璋进投的是淮军名将聂士成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主要由直隶人组成的。同时也有山东人,吴佩孚当时就也在聂士成的军中。
所以这段经历让直隶人冯国璋在淮军的军队中结识了很多直隶老乡,这也为日后直隶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而这支部队虽然直隶人最多,但也不是只有直隶人,甚至长官都不是。所以这段经历对冯国璋的性格塑造是,老乡很重要,但不是老乡也可以用。
初到军中的冯国璋因为读过书,就所以很受上官赏识。恰巧赶上1895年李鸿章创建天津武备学堂,冯国璋就被部队长官推荐来读军校了。和皖系的段祺瑞是同期同学,只不过段祺瑞是炮兵科,他是步兵科。
这期间他还抽口回乡考了个秀才。
毕业后,冯国璋先是留校任教,后又回到聂士成军中随军前往朝鲜作战。
虽然李鸿章创建天津武备学堂的初衷是为了给淮军培养军官,但这些毕业生也不是所有淮军部队都能用,除了袁世凯的新军外,就只有聂士成的武毅军能用。
聂士成死后,武备学堂的学生就都归了袁世凯,冯国璋自然也不例外。
袁世凯也非常看重冯国璋,和段祺瑞一样,也派冯国璋负责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创建。
而天津武备学堂和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这两段经历,不但为冯国璋后来的直系建立了一个最初的基本盘,也对冯国璋的用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这两所学校都在直隶地区,所以直隶的学生居多。
尤其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招生简章直接就写了“土六客四”,生源里六成必须是本地人。
怎么感觉和今天的高考有点像呢。
直隶人多,自然是直系的基本盘。但直隶人占比也没那么高,所以直系中对籍贯也自然没那么看中。
比如在袁世凯的新军中最初来自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有四成是直隶人,两成是安徽人,剩下四成是其他地方的人。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那边也是类似,直隶人约占六成,安徽、山东人次之,其他地方更是哪儿的都有。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任总统,冯国璋则被委任为了直隶都督。
作为一个直隶人,还管直隶,他的幕僚团队自然也要以直隶人为主。但也哪儿的人都有,而且他也很维护其他地方人的权益。
比如有一次,三十六个直隶籍的官员联名弹劾冯国璋幕僚团队中的三个人,任秘书长的贵州人胡嗣瑗,任财政科参事的安徽人王士元,以及任秘书的广西人王芷瓶。理由自然是地域攻击那一套,“你们这帮臭要饭的,跑我们这要饭来了,看奶奶这通天纹”……
当然不是这么说的,说他们“虽是北籍, 实为南种”,意思也差不多,都是地域攻击。
而冯国璋的处理态度则是,严厉的训斥了这三十六个人。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冯国璋被派去镇压,攻入南京后又被委任为江苏督军。
冯国璋从这时起便开始谋划直系在长江地区的势力。也因为他从这时便开始经营,所以后来直系一度控制了长江沿岸的省份,以及“长江三督”的出现。直隶人李纯统治江苏、直隶人陈光远统治江西、山东人王占元统治湖北,同样是直隶为主、山东为辅的人事架构。
也是因为冯国璋在长江区域的布局,使得直系和英美的利益绑定在了一起。
毕竟大清当年被迫对英美开放了很多长江沿线上的口岸。
这也使得直系的外国靠山是英美,而不是苏联或日本。
而且冯国璋本人也不喜欢日本,和段祺瑞的皖系刚好相反,皖系中有大批来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而冯国璋本人则对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极其不信任,觉得他们都天生反骨。
所以就算不倒向英美,直系也不会倒向日本。
这也是和很多有大清影子的民国军阀不太一样的地方。
但再不像旧军阀它也是旧军阀。
冯国璋一死,冯国璋的河间老乡,陆军第十五师师长刘询
就率部投了皖。其实这支部队更像是冯国璋的私军,部队中除了有很多河间人外,甚至很多基层军官就是冯家的亲族。即便冯国璋下台后这支部队也不由陆军部节制,只听命于他个人。
而这支投了皖的十五师却在直皖战争的关键时刻又再次倒戈,投直打皖。他们的倒戈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战争中的皖军,又因为有很多军官是山东籍,所以并不愿意和同样有很多山东籍军官的直军作战。这种心态使得战争开打前,皖军就没什么士气。
谁能想得到,这支看起来乡党情节最轻的直系军阀,却靠着乡党情结打赢了开启军阀混战时代的第一仗。
从直皖战争开始,直到最后的北伐战争,这段军阀混战的时期直系几乎全程参与,场场不落。
那么直系在这些战争中的战果到底如何?
最后又为什么会走向灭亡了呢?
这些咱们下期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