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逆罪丨张国荣之死:我一生未做坏事,为何这样?
“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
我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
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
我一生未做坏事,为何这样?”
——摘自张国荣遗书部分
皈依我佛,便不会自杀
1. 何谓“五逆罪”?
佛教中五种最重的恶业为“五逆罪”,犯者必下阿鼻地狱,如下:
1杀父
2杀母
3杀阿罗汉
4破和合僧
5出佛身血
2. 何谓“出佛身血”?
佛在世时,恶意伤害佛,让佛身上出血,就叫“出佛身血”。现在,佛已经涅槃,但诽谤佛教、恶意毁寺庙、恶意毁坏佛像等都是相当于“出佛身血”。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性无常无无常,不依身在,不依心在。故身可灭,心可坏,佛性无能断者。以恶心伤于己心之佛。于佛不恭敬不信乃至谤佛,或以贪著五欲之发心求于佛,或为名闻利养行法布施皆为出佛身血。故自杀属于出佛身血,亦是五逆罪之一。佛教常讲五戒十善,五戒之一即不杀生。佛教认为,自杀与杀他是同样的罪,因此反对自杀。凡夫学佛之后,懂得五戒,明白不杀生的道理,自然不会自杀。
自杀是因为三毒未清
在不杀生戒中,自杀与杀他是同样的罪。佛教认为自杀是基于“贪、嗔、痴”三毒。
第一,自杀涉及到自我与贪,自杀的动机即使与宗教有关,如厌离身体、急于升天,或厌世间苦而兴起对离苦乐境的不当贪求,所以“有贪欲之咎”。有“贪”也就意味着无法解脱。从佛教的自觉觉他的精神来说,在救渡众生过程中,与其选择自杀,不如布施一切并努力为众生服务,这样才能转化贪心。
第二,与“嗔”有关。自杀中如果夹杂了自暴自弃的动机,这是一种对于自然生命的暴力行为,这种暴力的行为也违背了不杀生戒。所以,在佛教中自杀犯“波罗夷罪”,这种罪是最重的一种罪,属于断头罪,不通忏悔,即无法通过忏悔消除罪业。
第三,就是“苦”与“痴”。自杀源于痛苦,而痛苦就来自于无明。不明白生命的起源,不明白自杀的痛苦,这些都是愚痴的表现。我们知道,佛法所讲的苦不是单指悲伤中的苦痛,而是指一种现实的逼迫。所以苦是一种现实,不是一种答案。我们生命所追求的都是苦,因为当追求到的时候答案又变成了现实。所以,选择自杀就是因为还不了解世间苦的现实。
第四,自杀是障道的因缘。身体虽然是“臭皮囊”,但是却有“借假修真”的作用,是修道的增上缘。如果采取了自杀行为,自然无法成就道业。
第五,“罪性虽空,缘起是实”。罪从本性来说是空的,但它有因有缘,符合缘起法。因缘之中就存在因果的报应,所以“罪性虽空”的空不是指没有业力,也不是指没有罪,更不是指没有这个现实,而是说在罪和现实之中没有不变的本性,它是一个无常法。因此,对于自杀的问题,我们虽然知道其“罪性虽空”,但也要知道“缘起是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好好地面对自己的生命。
张国荣先生起初是有佛缘的,因为他曾毕业于皇凤翎佛教中学。但造化弄人,张国荣一生没有宗教信仰,未与我佛结缘,其家人也未为张先生进行打斋。
众生何去何从?
张国荣自杀了,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生命如此无法承受之轻,实在令人深思。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脆弱的时期;在意识活动中,偶尔会有不想活下去的念头。但是,自杀的念头要是成为行动时,人生的悲剧便产生了。众生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个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可有以下几点:
源自对死亡的无知与无奈,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当死亡来临时又特别无奈于自己的死亡。所以自杀者真正的痛苦是自杀者死亡过程中的痛苦——一种对生命生存的欲望与死亡抗争的痛苦。
对死后生命是否延续的疑虑,如果对未来生命有一种期许与信心,便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对现世一切存有的执著——包括“我”与“我所”,佛教强调人在死亡的八小时之内不准移动尸体,人的心识离开肉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心识对身体有强烈的执著,如果这时候移动身体,容易生起嗔恨心,进而影响到未来的生命形态。同时主张亲属不得出现哭声,因为临终者会听到哭声而增加对现实的贪恋,这和中国人哭丧的习俗不同,有些人还无法接受,认为与孝道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