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怪力乱神
出处: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
传统解析:
“子不语怪力乱神”,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春秋之世,西周以来的一系列古法、礼仪都被打破,整个华夏大地陷入长时间的战乱。
在那些想参与争霸的诸侯当中,很多人为了证明天子君权的旁落,为了证明自己的霸业,经常搞出些怪异之事。
并崇尚武力争霸,许多诸侯国出现大量的叛乱、争权夺利之事,诸侯们也不再崇尚礼仪,而是对鬼神之事非常感兴趣,这些被称为礼崩乐坏,瓦釜雷鸣。
面对这些现象,孔子一直以来都是嗤之以鼻的,他一直都推崇“仁德”,希望能恢复古法,因此他从来不谈论怪异的事,从来不给诸侯推荐武力争霸的政策,从来不参与叛乱,也不让弟子们参与叛乱,更从来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推崇姜尚伐纣时踩踏龟甲不信鬼神的做法。
《说苑·辨物》中的一段记载孔子回答学生子贡问话,用“不说”两个字笼统概括,从而闪烁着他的睿智光芒。这段记载是——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
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
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知还是无知?”
孔子回答:“我若说死者有知,恐怕孝子贤孙会过分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
若我说死者无知,又恐怕不肖子孙丢弃遗体不予安葬,败坏了道德。
所以,我既不能说有知也不能说无知。”
孔子之所以“不说”,是因为他考虑得周全,他不仅要照顾到有与无、真与假,还要照顾到好与坏、情与理,他不仅要做出事实判断,还要做出价值判断。
所以他不肯满足于一般性的事实陈述,还要考虑事实陈述之后可能引发的各种各样接踵而至的后果。
作为圣人,孔子当然不能说谎——即便是善意的谎言,也会有流弊。
可是,若说出了全部的真相而使人们丧失了敬畏之心,那也是很可怕的。
所以,权衡再三,孔子选择了用“不说”来阐述蕴藏的玄机,从而过渡到“沉默”中蛰伏,搁置鬼神问题的讨论。
孔子的“不说”是一种高境界。
他一方面让人不要迷信鬼神,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事人”上,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不要狂妄自大、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