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小中华”果敢为何丧失了多年的独立自主?较量还远没有结束
近期,缅甸军方再次以维护宪法为由推翻政府,囚禁昂山素季和执政党多位高级官员,军方领导人敏昂莱再次掌握了国家权力。其实,不但是对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持强硬立场,在处理地方自治势力武装方面,敏昂莱也不乏强硬立场。正是在他担任缅军第二特战局局长期间,他调遣军队,利用果敢内讧之际,击败果敢同盟军,控制了果敢绝大部分地区,并于2011年成立果敢自治政府,尽管这之后果敢同盟军收复了部分失地,但总体来说,缅甸政府仍控制了果敢特区大部分地区。那么,果敢特区在保持了将近70年的独立状态以后,为什么会被缅甸政府所控制?果敢同盟军还有没有可能卷土重来?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果敢特区的历史渊源
果敢特区与中国云南接壤,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口还不如内地一个县多。其中汉族人口多达87%,所以果敢地区也有“小中国”之称。果敢包括老街市(5街道办)、清水河区(5乡镇)、滚弄区(2乡镇)、红星区、兴旺区、东山区、西山区、拱掌区、慕泰区。
果敢与中原王朝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元朝,元朝时期曾在果敢一带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明朝建立后,承袭了元朝的做法,并安排沐氏家族镇守云南。公元1658年,受到清军进攻,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因无法在云南立足,被迫带领部分文武大臣逃亡缅甸。后来,缅甸国王发动“咒水之难”,诛杀多名南明大臣,将永历帝送还给吴三桂。随同永历帝逃亡的部分士兵和将领便留在了果敢等地,果敢的土司是明朝将领杨高学的后裔。由于地处偏远,清廷对西南地区采取羁縻政策,杨氏在雍正时期以“诰封奉正大夫”的名义在果敢地区统治。1840年,云南总督以杨家捍卫边疆有功,奏请朝廷册封当时继任的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这标志着杨家取得了对果敢的合法统治权。
公元1825年,英国吞并了缅甸以后,趁机把缅北等地收入囊中,步步逼近中国领土。1897年,中英签订了《中缅条约附款》,英国以“永租”为名取得了对果敢的控制权。1942年,日本侵占缅甸,果敢土司杨文炳宣布抗日,云南省主席龙云还接见过杨文炳,后来蒋介石也在重庆召见了他,授以"果敢地区抗日自卫队"少将司令一职。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杨文炳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果敢是缅甸领土,果敢人民应当享受缅甸的合法公民权益,加入了著名的《彬龙协定》,果敢便成了缅甸的一部分。1962年,中缅双方划定边界,基于“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精神,双方做了一些让步。从此,果敢正式纳入缅甸版图。但是,占据缅甸人口多数的缅族人控制的中央政府违背了《彬龙协议》,想要废除土司,直接统治果敢,造成了果敢地区的长期动荡。
1959年,缅中央以金钱赎买的方式要求各土司放弃统治权力,统治果敢300年的杨氏土司交出了权力,果敢成立了自治政府。1963年,缅甸军队抓捕了包括前土司杨振材在内的等人,引起果敢人持续反抗,迫使缅甸军方退出了对果敢的直接控制,转而支持罗星汉自卫队介入果敢内部事务。彭家声也秘密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军",取得了果敢百姓的支持,公开与缅甸政府军对抗。
经过几年的发展,果敢内部形成了三股较大的力量:杨氏土司的地方武装、缅甸政府支持的罗星汉自卫队和彭家声领导的缅共武装,在果敢地区争夺统治权。最终以彭家声为首的果敢同盟军占据了上风。
1989年,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率部发动兵变,脱离了缅共,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并在同年与政府达成和解,果敢被划为掸邦第一特区,保留自己的武装力量,彭家声兼任特区政府主席,果敢进入彭家声时代。
被称为“果敢王”的彭家声
果敢同盟军旗帜
为了牢牢掌握果敢,彭家声在大力禁毒的同时,推行家族式统治,重用自家人,他的6个兄弟和5个儿子中有9人都位居要职,没当官的两人因为一个早夭、一个痴呆,彭氏家族控制了果敢的方方面面。彭氏家族一家独占好处,也不可避免地引起果敢内部其他权势人物的不满,这也为内讧埋下伏笔。
内讧不断,最终给了敏昂莱吞并果敢的良机
缅甸国内有七个省和七个邦,以及两个中央直辖市。缅族是缅甸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人口的65%。其中“省”通常是主体缅人聚居、中央控制得力的地区,而“邦”则历来少数民族势力占优,相当于民族自治地区,果敢则属于掸邦下面的特区。
2008年6月,现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担任缅军第二特战局局长期间,推行将原归私人或部落头人掌握的武装,纳入国家领导的边境武装序列。当汉人占据多数的果敢特区武装拒绝被纳入缅甸国防军管辖的边境武装时,缅甸军方早就打定主意要先拿势力较弱、内部有不稳定因素的果敢特区下手,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机会。
机会终于在2009年来临。果敢地区因为禁毒问题出现了内部分裂。2009年8月8日,缅甸政府军以查毒品和枪械厂为由,敏昂莱果断调遣2个师的兵力武力镇压,进攻彭家声的“果敢同盟军”。这时,果敢内部再次发生内讧,副司令白所成和果敢县长明学昌宣布支持缅甸政府,在里应外合之下,缅甸军队最终控制了果敢特区,彭家声被迫出逃,果敢同盟军溃散。
2011年3月30日,果敢特区正式被改制为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第一人自治区主席是原果敢同盟军第一副司令白所成,秘书长是来自中央政府任命的缅族人士。
在驱逐果敢同盟军后,一贯主张“大缅族主义”的缅甸军方开始在果敢全面推行同化政策。
首先是全面推行汉缅双语教育政策,试图增强汉人对缅甸的国家认同感。在2009年“八八事变”之前,果敢特区主要通行的语言是汉语,缅语是次要语言,当时,连果敢与中国临沧市镇康县南伞口岸相邻的杨龙寨国门,都是用汉字书写的,但到了2011年果敢成立自治政府之后,特别是2015年之后,果敢已经将缅文作为主要文字,汉文已退居次要文字,在学校进行教学。
其次,缅甸官方大力削弱汉文果敢官方场合的使用可能。在果敢特区时代,汉字在官方场合使用广泛,但2011年之后,缅甸推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政策,尽量减少汉字在果敢公开场合的使用可能性,即使迫不得已必须出现,也是将缅文作为主要文字,汉字作为次要文字使用。甚至在官方的果敢广播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也不再使用汉语普通话,而是使用果敢方言。
再次,果敢汉族文化的服饰特色也被无形中限制。作为以汉族为主要人口的自治区域,长期以来,果敢汉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男性服饰-蓝杉。蓝衫曾在果敢地区的官方公开场合广泛使用,但时至今日,随着缅甸政府控制了果敢绝大多数地盘,与缅甸军方联系密切的巩发党逐步控制了果敢政治事务,汉人身着蓝杉的情况逐渐减少,甚至不少汉人在出席政治场合改穿缅族男性常穿的服饰-基笼,从悲观的角度看,汉族文化在果敢有逐渐势微的感觉。
身着蓝衫的果敢汉人已不多见
最后,汉人武装趋于弱化,已经难以有效武力对抗缅军。在2009年驱逐以彭家声为首的果敢同盟军后,缅甸军方对果敢汉人武装采取分而化之的政策,一方面,继续围剿彭氏家族所率领的残余武装。
另一方面,缅甸军方拉拢与彭家声决裂的原同盟军副总司令白所成。缅军将由白所成领导的原果敢同盟军余部改编为边防部队,编制为1个营,番号为1006边防营,员额296人,另有缅军官兵30人负责监督。此外,2011年,由缅甸军方主导的缅甸自治政府成立后,缅方任命白所成为自治政府主席,目的就在于利用其威望巩固缅甸军方对果敢的控制力。
由果敢同盟军部分改编的1006边防营
彭家声重回果敢,仍控制果敢少数地区,形成两个政权对峙状态
2013年,84岁高龄的彭家声重回果敢,他的儿子彭德仁重新组织果敢同盟军,他们提出的口号就是保存汉人传统文化,恢复高度自治的果敢特区。双方在2014年和2015年曾多次发生武装冲突,2015年的时候彭家声发动了光复行动,派遣近3000人对缅甸军队进行攻击,缅军则派遣1.2万人应战,缅军炮火一度打到了中国云南境内,引发中国政府抗议,使得缅军不敢动用重型武器围剿果敢同盟军,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果敢同盟军生存下来。时至今日,果敢同盟军掌握红星区红岩部分地区,果敢同盟军目前下设八个营,其中一个特别营220人,其他七个营,每营150人。果敢同盟军与若开军、德昂军、克钦独立军确立了联合作战机制,对外称缅北联军。其他地区特别是首府老街则牢牢掌握在缅甸军方手中。
果敢同盟军控制下的果敢红星区红岩乡
小结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彭家声还是其他汉人主政果敢,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并没有脱离缅甸的打算,但中华文化也间接得到保存和发展。但是,在一贯推行“大缅族主义”政策的缅甸军方看来,任何独立于缅族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势力都应当被铲除和同化,与克钦族和佤邦地方势力相比,出于对北方大国的恐惧,与北方大国同族同源甚至原本是其领土的果敢更是眼中钉。
果敢被缅甸军方控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缅军实力强劲因素,也有果敢同盟军势力不强因素,还有果敢权力分配不均衡内讧频发的因素。缅甸军方控制果敢后,大力推行去中国化政策,推行缅语优先政策,试图把果敢汉人同化,以稳固缅族统治。
由于历史原因,今日的果敢不再是中国的领土,面对果敢的变化,本着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我国政府对果敢汉人和果敢中华文化的现状无法直接施以援手。果敢无疑是缅甸境内一块重要的“中华文化飞地”,果敢人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反映出果敢人对于身份认同归属的向往,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和执着,是汉人锲而不舍维护自身权益的一场较量,这场较量还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