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七律·长征》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二字曾是我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亲切称呼。但在历史上,“红军”此名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武装部队一诞生就有,而是随着现实情况不断发展变化形成的。
打响“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1927年4月,国民革命迅猛发展,北伐战争正在向全国胜利进军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逮捕和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使国民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宣告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
为了挽救革命,对国民党的大屠杀政策实行武装抵抗,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在南昌率领国民革命军贺龙、叶挺部两万多人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然而,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局限,当时起义者按照中央的事先决定,仍使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号,没有从称谓上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武装的特色。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9月9日,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决议,中共中央特派员、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湘赣边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示意图
在秋收起义准备期间,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已变成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变成压迫民众、屠杀民众的工具,民众对国民党普遍存在唾弃心理,国民党这块招牌已经无用,湖南此次暴动主张用共产党的名义来号召。
并在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同意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立即实行工农兵苏维埃的意见时提到:“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唐、冯、阎(指蒋介石、唐生智、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对。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大觉得,到湖南来这几天,看见唐生智的省党部是那样,而人民对之则是这样,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应该“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
秋收暴动部队在起义中第一次公开响亮地打出了人民武装的旗号:“工农革命军”,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也在这个时候诞生。从此,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赣边界的辽阔土地。
毛泽东为此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于1937年在延安合影
此后,党在各地也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进入了人民军队的初创时期。但此时各地革命武装的名称却较为混乱,称谓不一。有的称“国民革命军”,有的称“农军”、“农民革命军”、“工农自卫军”,甚至还有称“土地革命军”、“工农讨逆军”等等。
起源于一副对联的说法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在《最近工作纲领》中向各革命武装发出指示:“国民革命军之名义应废除,以后军队和全省工农讨逆军一律改称 ‘工农革命军’”。10月23日,中共中央在致南方局并转广东省委的信中又指示:“以后工人武装改称‘工人革命军’,农民武装改称‘农民革命军’,合称“工农革命军 ”。
同年11月13日,党在湖北领导发动了数万人参加的黄麻起义,由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等领导的起义部队当时统称为“农民自卫军”。起义当天,起义军经过激战一举攻克敌人盘踞的黄安县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
第二天,原国民党县衙门前挂起了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当地老百姓兴高采烈、扬眉吐气。看到英勇顽强、军纪严明的农民自卫军打败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当地一位著名书法家吴兰阶挥毫疾书,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县衙的大门上:
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
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对联独具匠心地将表示颜色的10个词镶嵌在里面,用红色象征革命和农民自卫军。此联一出,很快在当地引起反响与传颂,人民群众开始把农民自卫军称之为“红军”。
当然,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红军”的称呼是从苏联红军沿袭而来。当时在井冈山的中国红军高级将领不少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如苏联红军大学就专门设有中国班,而红军也同样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置,譬如从连一级到总司令的各级政治工作制度,政治委员主要由中国共产党党员骨干担任等。
广州起义胜利后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旧址(原广州市公安局内)
正式定名为“红军”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广州领导工人和部分国民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起义领导机关在发布的《红旗号外》中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公布了工农红军领导人名单。
参加起义的工农兵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就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红军”的称号使当地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军阀反动武装闻风丧胆,让人民群众听之鼓舞,倍感亲切。
虽然起义不久遭到了失败,撤出广州的起义部队也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再继续使用这一称谓,但“工农红军”的响亮名称却在全国不胫而走。从此“红军”称号开始被各地革命武装陆续使用。
1928年初,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曾先后明确提出:要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党所领导的红军部队。同年2月2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在苏维埃化的农民区域中,党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红军部队——以备这些部队渐渐联合而成全国的中国红军。”
同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所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不久,毛泽东、朱德又根据中央“关于你们的军队,可正式改称红军”的指示信,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组织发动平江起义,起义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此后,各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便先后奉命改称为“红军”。
这是红军时期的周恩来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提出了关于红军的决议案,并确定集中各地红军,组建正规军团,加强军队正规建设。1931年后,全国各地的革命军队均统一称“中国工农红军”,其中包括远在东北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部分抗日武装(1936年2月后开始改称“抗日联军”)。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誓词》颁布,使每一个红色军人都能彻底了解和遵行。几经变迁,“红军”终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统一称号。
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跨越了十多个省市,历经艰苦卓绝的两年,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同时,“中国工农红军”这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荣名称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进一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以后革命斗争的需要,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但“中国工农红军”的名称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史诗却永远载入革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76(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0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传(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01.
[4] 侯树栋著.中国革命战争纪实 土地革命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7.
[5]王作化.中国工农红军的名称究竟是怎样来的?[J].党史纵横,2006.11.
[6]徐托柱.“红军”名字的来历[J].党史博采,1997.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求是网”
作者:宋雪,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党校
责编:宋莹
网编:宋莹
监制: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