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三八大案—纪实(三十三)
惟一的目击者
单强将修车工人周师傅提供的情况和那份证言材料,向专案副大队长李传记作 了汇报,反映到市公安局决策层,受到重视。通过与周师傅多次谈话,他提供的情 况始终保持稳定,可信。
市公安局局长杨加林认为,在“10·19”案件现场走访调查中,对这位周师傅 的发现是最成功的,也是最有分量的。由于单强等人善于做思想工作,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周师傅已经把犯罪团伙中一个主要成员的基本轮廓勾画出来了。更可贵的 是,周师傅具有可靠的识别辨认能力,这一点在下一步侦查工作中十分重要。
杨加林、吴宗声、于凌舜等市公安局领导同志会见了周师傅。 在刑警支队院子里,出于慎重,同时也是想实际测试一下周师傅对人的观察与 形象描绘的能力,杨加林指着从不远处走过来的一名侦察员,对周师傅说:“周师 傅,你能不能把那个人的长相说一说?”
周师傅会意地笑了笑,略作观察,很快就说:“这位同志嘛……他是长方脸, 眼睛不大,蒜头鼻子,厚嘴唇,有点兜风耳……”
杨加林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和身边的吴宗声、于凌舜相视一笑。杨加林又 指着另一名侦察员说:“周师傅,你再把他说说!”
“这位……他是扫帚眉,高颧骨,有点吊眼梢……哟,他笑了,有俩酒窝……” 杨加林听了,心里很高兴。这位周师傅的观察、描绘能力确有过人之处,这是 不容置疑的。
由于“3.8”串案的犯罪分子凶狠残暴,又很狡猾,他们作案时不是 蒙面就是杀人灭口,至今还没有受害者看到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当然,有的被害人 和他们打过照面,如“10.19”案件中老张的妻子,还有被打伤的小曹,但他们都 不过是在极度恐惧的状态下向犯罪分子投去短短的一瞬,不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会发生错觉。 而这位周师傅,是对这个犯罪团伙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进行长期观察的惟一目击 者,留有深刻的印象,并且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这太难得了。
走进屋里,杨加林诚恳地对周师傅说:“周师傅,我们要抓的这个犯罪团伙太 坏了,他们嗜杀成性,罪恶累累,把我们沈阳搅得很不安宁。希望你支持我们,和 我们并肩战斗吧!”
10月23日,市公安局发出了《关于按照最新条件对“3.8”串案全面排查的紧 急通知》。这个通知结合刚刚发生的“10.19”案件,分别通报了3名犯罪分子的年 龄、相貌、着装,以及他们乘坐的两辆红色摩托车的特征,提出了排查重点和工作 要求。
登在报纸上的摹拟像
在省、市各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由沈阳市公安局提供的“10·19”案件的 案情以及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10万元重奖的消息迅速出现在省、市级报纸、广播、 电视等媒体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一消息的公布,不仅澄清了案件的 真实情况,而且调动了群众举报嫌疑人的积极性。连日来,各级公安机关电话铃声 不断,举报信件雪片般飞向办案人员手中。据不完全统计,群众举报案件线索7700 多件,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这场斗争的巨大热情。公安机关对这些举 报及时进行分析、筛选,提炼出有价值的线索用于侦查。 周师傅忙起来了。根据群众举报的线索,他在单强等侦察员的陪同下,到各地 对嫌疑人进行辨认。
10月22日,“10·19”案件犯罪分子使用的交通工具———两辆摩托车在和平 区民主公安派出所管内被发现。
19日晚上5点来钟,位于昆明街的一家店铺的女主人出去洗澡,一小时后回来, 看见有人把一辆摩托车放在她的店前,门都挡住了。她很生气,嘟囔着把摩托车挪 开了。她看见,街对面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
22日午夜,民主公安派出所民警贾丙 峰巡逻时,在118号楼房门前发现了这辆没有车牌的摩托车,在路东98号楼的房山处 发现了另一辆车牌为“辽J95439”的摩托车。两辆摩托车都推到派出所,后来送到 了刑警支队。 刑警支队侦察人员请来周师傅,让他看看这两辆摩托车中是否有那个年龄较大 的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摩托车。周师傅以一个修车工人的内行目光,上下打量那辆挂 黄色车牌的“八达牌”摩托车,点了点头说:“嗯,这一辆,就是那个常在玛莉蓝 大厦下面‘等人’的人用的车。不过……这车上好像缺点什么东西……”
李传记说:“对,拉这辆车的时候碰掉了一块挡泥板,快拿来安上!”
挡泥板找来了,安到那辆摩托车上,周师傅微微一笑:“哎,这就对了。就是 它,没错!”
在场的人们暗暗赞叹:好眼力! 既然这两辆摩托车是“10·19”犯罪分子作案时使用的交通工具,毫无疑问成 为破案的重要线索。那辆有车牌的红色“八达牌”100型摩托车是彰武县的,刑警支 队副支队长宋晓晶带领侦察员连夜去彰武调查,查出车主是新民市于家窝堡一个人 的。但此车多次倒手,查来查去线索中断了。
杨加林、吴宗声、于凌舜等人决定,再将这两辆摩托车的照片配加必要的文字 说明,交新闻单位向社会播发,把群众举报引向深入。 几位局长想,既然有周师傅这样的目击者,为什么不能通过他的口头描述,请 画家来为那个年龄较大的犯罪嫌疑人画一张摹拟像呢?用嫌疑人的摹拟像侦破案件, 在国内外都不乏成功的案例。
10月22日,这个想法付诸实施,经省公安厅联系,从上海请来了被誉为“神笔” 的画家张欣。 张欣是上海铁路公安局综合技术处主任科员,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上海市 劳动模范。他从小喜欢画画,当兵后参加美术培训班学习,1982年从海军部队复员 从警。他经过长期刻苦的实践和探索,练出一手绝活———根据目击者的描述,惟 妙惟肖地画出犯罪嫌疑人的肖像来,协助警方破案。从1990年到1998年,他先后为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制作摹拟画像399次,破获491起各种重、特大案件。 张欣接到邀请后乘机直飞沈阳,受到市公安局领导的热情接见,向他介绍了案 情。
他根据周师傅的口头描述,铺纸运笔,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最后完成了一幅 素描肖像画稿。周师傅拿起画稿仔细端详,说:“上半个脸很像,只是嘴差了点, 可我又说不好。”
与此同时,双管齐下,市公安局领导责成单强等人陪同周师傅去中国刑事警察 学院。请“警星CCK—Ⅱ人像摹拟组合系统”的发明人赵成文教授,为那个年龄较大 的犯罪嫌疑人画摹拟像。
赵成文教授从1973年开始研究人像摹拟组合系统,1998年他的研究成果由东大 阿尔派制成软件,其库存量可以随着操作人的意志组合成90亿幅人像而不会发生重 复。这套系统运用于侦破实践,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这套人像摹拟组合系统,由该学院的高级工程师张星操纵制作。张星根据周师 傅的口头描述,在电脑屏幕上反复更换五官,不断修改,最后终于制成了一幅彩色 摹拟肖像。周师傅拿起这幅像仔细端详,说:“‘画’得不错,嘴特别像。这个像 和那个真人比,能像百分之八十。”
画家手工画像“上半个脸像”,专家电脑画像“嘴特别像”。既然这样,将上 半部的手工素描和下半部的电脑“画”像合并到一起,岂不是珠联璧合吗?
10月25日,一幅彩色摹拟画像出现在《沈阳晚报》头版上。在画像的下面的文 字说明是:“图为‘10·19’重案犯罪嫌疑人之一,年龄约45至55岁,身高1.70米 左右,皮肤较黑。此摹拟像与歹徒的相似程度占80%。”
这幅摹拟像不过火柴盒般大小,但它在报纸的头版上出现,却是沈阳建国以来 的首次。人们只要花3角钱就可以买到一份报纸,“3·8”串案的犯罪分子当然也能 看到。那么,他们怎样来看自己那张脸呢?
这时狡诈的犯罪分子已经警觉,然而他们又能去哪里呢?
作者:李宏林
(本文转载自头条号注明作者;林子lin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