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名将皇甫嵩简介(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
东汉末年的政治形势,犹如“一锅粥”。外有黄巾军的暴乱,又有军阀的混战。内有宦官和外戚势力轮流坐庄,相互夺权。甚至于拉拢军阀支持自己,结果拉来“请神容易送神难”的董卓,又掀起新一轮的暴乱。
宦官想压倒外戚,外戚想压倒宦官,军阀想割据自立,又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文臣们呢?有气节的也有不少,不过更多的是想找个好主子投靠,除了保命外还可以享受富贵生活。表面忠孝节义,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在这样“一锅粥”的情况下,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个人,坦荡无私、忠心不二、兢兢业业,为拯救东汉王朝奔走劳碌的吗?当然有,此人就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拯救者——皇甫嵩。
东汉王朝末期的政治舞台上,皇甫嵩无疑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精忠报国之人。他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皇甫杰曾任雁门太守,叔叔皇甫规曾任辽西太守。
从小生活在武将世家的他,对战争耳濡目染。无论辽西或是雁门,年少时的皇甫嵩就跟着父亲、叔叔多次与鲜卑骑兵交手。他后来在战场上的精明果敢,对骑兵战术上炉火纯青就是在此时练就出来的。
“少有文武志介,好诗文,习弓马。”可见皇甫嵩并不是个简单的武夫,而是难得的文武全才。家族的传承使得他从小就励志“匡扶社稷,以身许国”。
东汉末年,由于历代皇帝短命,导致外戚、宦官轮流坐庄。从政治派别来说,皇甫嵩处于中立派。不过皇甫嵩与大儒陈蕃往来密切,因此,陈蕃想将皇甫嵩举荐给外戚窦武。此时的外戚窦武是大将军,也是窦太后的哥哥,对于皇甫嵩来说能够攀附外戚窦武是人生的一个大好机会。然而,皇甫嵩并不这样认为,拒绝了陈蕃的好意。他对身边人说:“窦家无远谋,必找祸也”。
不久之后,窦家在与宦官争斗中失败,宦官势力借此大肆排除异己,逮捕“党人”,高达数千人之多。皇甫嵩一语成谶,看人眼光毒辣,侥幸躲过这场灾难。这场“党锢之祸”株连甚广,将东汉王朝折腾得奄奄一息。
说起“黄巾军起义”,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张角兄弟,及传播的太平道宗教。打着宗教的旗帜,大量笼络同党,又在全国各地大量网络人才,起义前后就准备长达十年的时间。
什么原因导致“黄巾军起义”的呢?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许多农民无地耕种,张角趁此机会,用奇书《太平要术》,救助人民,又大力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军起义宣传的太平思想,也是许多农民所向往的。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此时大汉王朝着重于对官僚士大夫的镇压,对农民管理相对来说比较松懈。外戚与宦官争斗失败后,宦官们大肆镇压地方官僚,就连在地方上管理农民的官僚都被当做“党人”。
这次“党锢之祸”株连甚广,主要对象是各地精干官僚,儒生学者。东汉王朝少了这些官僚,也促使了张角兄弟的起义更加容易。
公元184年,张角的黄巾军起义终于爆发。“黄巾起义”虽准备十年之久,不过爆发起因却是个偶然事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
“黄巾起义”的起因是荆州信徒马元义聚集数完教徒准备在三月发动暴乱。因叛徒唐周告密,出卖起义计划,马元义等人被逮捕。张角星夜传檄四方,发动起义,史称“黄巾之乱”。
黄巾义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间,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为之震动。东汉王朝的政府军,战斗力日益退化,根本不是起义军的对手。
此时的皇甫嵩是北地太守,手握地方兵权。暴乱发 生后,皇甫嵩被任命为中郎将,率领4万东汉屯骑镇压叛乱。他率领的部队是驻守北方边地,常年防备鲜卑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此时也正是皇甫嵩大显身手的最好时机。
黄巾军连战连捷,兵逼洛阳。皇甫嵩率兵抵达河南寓县,镇压当地的黄巾军。然而,千里奔驰而来的皇甫嵩,被东汉政府军乱兵冲散,政府军在黄巾军的攻势下,不堪一击。不但对皇甫嵩没有帮助,反而帮了倒忙。一场动乱下,皇甫嵩带来的四万精锐还没开打就被冲散了。只有千余残兵和他退守长社,波才率黄巾军数万人包围城池。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
面对危急,皇甫嵩表现得临危不乱,不仅勉励士卒,他还英勇的冲到第一线。白天他们拼死抵抗黄巾军的攻城。到了夜晚,皇甫嵩集结精锐,每个士兵手持火把,趁着黑夜发动偷袭,缺乏战斗经验的黄巾军惊慌散乱,被迫后撤。
这时,骑都尉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胜追击。黄巾义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皇甫嵩被封为都乡侯。
长社之战胜利后,皇甫嵩马不停蹄,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转战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成为黄巾军闻风丧胆的噩梦。在这紧要关头,张角病死,张梁担起守卫广宗的重任。皇甫嵩攻城,因张梁兵精,未能得逞,便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等到张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调兵,鸡鸣时分冲入其阵,黄巾军仓促应战,张梁战死,阵亡三万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皇甫嵩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十一月,在河北晋县之战中,皇甫嵩采取了主动出击,趁黄巾军列阵未完的机会发动骑兵突袭,斩杀主将张宝,斩杀俘虏十余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被皇甫嵩斩杀的主将张宝正是黄巾军张角的胞弟。皇甫嵩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东汉朝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这场战役后,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发放粮食赈济。在百姓眼里,他是战乱时期的“保护神”。史载百姓作歌谣称赞:“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嵩镇压黄巾,威震天下。立下大功的皇甫嵩在政治上却招来了灾祸。
什么原因呢?
晋县之战结束后,北宫伯玉等人侵三辅地区,朝廷诏令皇甫嵩回镇长安,保卫皇家园陵。
当初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地,发现宦官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 掌权宦官张让向皇甫嵩索要五千万钱,被皇甫嵩果断拒绝了。
于是,赵忠和张让联手在汉灵帝面前进谗言,污蔑皇甫嵩“虚耗钱帛,作战无功”。立下大功的皇甫嵩,因此,遭到东汉王朝不公平地刻薄对待,不仅左将军头衔被剥夺,封户八千也被收回。东汉王朝即便对皇甫嵩刻薄如此,皇甫嵩却仍然忠心耿耿。
公元188年十一月,黄巾起义余波未平,凉州人王国聚众叛乱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一旦陈仓沦陷,中原就无险可守。危急之下,用人之际,汉灵帝又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领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士兵拒敌。
董卓主张火速进兵,皇甫嵩坚决反对,他认为陈仓城池坚固,可以防守。事实正如皇甫嵩所料,叛军久攻不下,不得不撤退。皇甫嵩随即率军追杀,一举歼灭1万多叛军。皇甫嵩用兵之高明,让董卓自愧不如,愈加忌恨皇甫嵩。
多年平叛战争中,皇甫嵩成为东汉王朝最后的战神,他也拥有了一支完全听命于他的军队。也有人曾劝皇甫嵩自立为王,却遭到皇甫嵩的拒绝,不但如此,每次战争胜利后,他也会主动交出兵权,避免朝廷猜忌。就算立功被刻薄对待,只要朝廷用人之际,他仍然义无反顾,尽忠职守。
不过,也因为对东汉王朝过分忠心,皇甫嵩干了件把东汉王朝推到“架空”的错事,是什么错事呢?
在平定王国叛乱后,东汉王朝开始对董卓下手,董卓被任命并州牧,其军队被划拨给皇甫嵩。但是董卓不愿交出军队。谁都看得出来,董卓居心叵测。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也看出来了,于是,劝说皇甫嵩对董卓动手。
然而,忠于东汉朝廷的皇甫嵩明知董卓奸诈,却选择向朝廷揭发董卓的恶行,此时的东汉王朝已到末期,揭发并没有什么用,朝廷只是责备了一下董卓而已,却让董卓对皇甫嵩更加怨恨。
公元190年,董卓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兵进入洛阳,拥立汉献帝,成为把持国政的太师。而此时身为中郎将的皇甫嵩,早已交出兵权,自然就成了董卓案板下的肉。董卓到洛阳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皇甫嵩,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
但幸运的是,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寿坚与董卓交好,苦苦求情之下,董卓始终下不了决心。不过小心眼如董卓,又怎会不记恨当年的事,一心要让皇甫嵩屈服。他故意要皇甫嵩当着朝臣向自己下跪,问皇甫嵩怕不怕自己的威严。
皇甫嵩从容不迫的回答道:“如果你用圣德辅助皇帝,我有什么可怕的,如果你用暴力治理天下,天下人都会害怕。”
皇甫嵩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令杀人如麻的董卓不禁折服,主动释放了他,任命他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不过董卓把持朝政期间,皇甫嵩始终“不献一策”,如同摆设。在朝臣纷纷趋炎附势的情形下,皇甫嵩也是少数保留气节的人之一。
董卓败亡之后,皇甫嵩一直陪在汉献帝身边,不管司徒王允还是李傕、郭汜二将,对他都是尊重有加。他虽做到太尉,权力却被架空。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他原本可以成为东汉王朝的拯救者,却因为过分“愚忠”,最终只能靠边站。皇甫嵩病逝后,东汉王朝的命运,也随之变得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