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可是指什么(工可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最近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工可是指什么不是很理解。然后还有一些网友想弄清楚工可是什么意思,网小编已经为你找到了相关问题的答案,接下来和我们一起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一种群居动物,因为他(她)的单个个体不是那么强大,无论是狩猎时还是自卫时,都会显得很单薄,只有集群体之力才可以生存,那么这种生存互相依赖的模式,经过千百万年的日月沧桑,而流传至今。
这从最初的群居,到后来的氏族社会,到形成族群部落,再演变到了私有制的村落家庭制,这种互帮互助依然存在。与其它传统一样,人们这种相互依存的生存模式逐渐演化成为互帮互助的习俗,被称为美德,而流传至今。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的困难不是自己所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求助别人来帮忙解决,这时有两种心态;求助者是希冀得到帮助,以完成自己的心愿,支助者表现是乐于帮助,助人为乐,这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被视为和谐。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认识的,不乏有一些“房笆开门,灶坑打井”的人,不喜欢与人交往,“万事不求人”不用人也不帮人,这种人平时无所谓,真到了难处时,想求人也不好使了,所以这种人往往会被人鄙视。
在阶级社会中,还存在着更重要的生产模式,就是“雇工”,这是一种有偿的劳动,它不讲什么人情关系,社会道德,只讲价值,或者利润,它是与“帮工”完全不同的道德观念,就是现在所推崇的市场经济,称为“有劳而获”。
本文题目所论道的是“帮工”,它完全不同于“雇工”,它主要体现的是注重人际关系,族群、邻里、亲朋之间的互助关系。“帮工”是无偿、义务、自愿,互助的,从大方向看它是有回报的,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帮人就是帮自己”。从长远看,“帮工”未必就比“雇工”收益差,它虽然在当场看不到毫厘的收益,但是从长远后果来看,它的收益恐怕会超过“雇工”甚至更多,因为情义是无价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传统的儒家思想贯穿着几千年来的文明史,重情义,重善举,讲究互帮互助,并形成传统。这些方面与西方世界的利益、掠夺、侵占、巧取、豪夺等等截然不同。这如同“中药”和“西药”,西药讲究治标,中药讲究治本。
过去东北农村中这种“帮工”现象普遍存在,村里人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会请人帮忙,所谓“帮忙帮忙吃血肠”,这表示是一种气氛。在生产生活劳动中有许多自己干不了的活,比如盖房子,打柴,挖井,杀猪,种地等等,这时候东家会事先登门向邻居亲友们发出邀请帮助,众人看在往日的交情上会同意帮忙,东家会准备酒菜招待众人,然后经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这项工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求工”最多的就是盖房子,那时候还不讲究花钱雇工干,一般都是求工干,盖房子讲究“三大劲儿”,拉排,砌墙,苫房盖的“求工”,这些活不是自己或者人少能干的。东家会在中午晚上准备饭菜,那时候条件差,也没有什么好饭菜,但是吃饱是东北人必须提到的。中午的饭菜一般都是“做豆腐”,“豆腐脑”“水豆腐”大碴子,高粱米干饭可劲造,那时候就这个条件,晚饭就有了酒菜了,一般至少八个菜,散白酒可劲干。
有一些帮工就是不用求工,而是知道信儿自己主动去,如“红、白喜事”,这其中该干的活不少,而且还要一忙活就是两三天。这种送亡者的“白事情”,是验证一个人“人缘”的最好时候,有了“事情”没人靠前,就反映你平时不帮人的后果来,有许多描写在“抬棺”时求不到人,当事人求爷爷告奶奶的现场给人磕头,说明什么?说明;人家有事情时你在哪里?!
“娶媳妇”“聘姑娘”这种“红喜事”,“帮工”在里面显得非常重要,从始至终离不开亲友邻居们跑前跑后的帮忙,而且这种帮忙也体现出了你本人人缘和人品,如果大家在你这都积极卖力的干活,说明你平时帮别人时也是这样,如果大家都是偷懒耍滑,就说明你在别人家也是这样,这一切都是换来的。
每年的年前杀猪也是一项重要的活计,不是每家的男人都会杀猪的,另外一头猪二三百斤,人少了摆弄不了,于是每到杀猪时都要请几个帮忙的,这就有了“帮忙帮忙吃血肠”这个嗑。自然还要请周围邻居亲朋来吃猪肉,其情其景至今不能忘怀。
江湖上有一句套嗑“有钱的您帮个钱场,没钱的您帮个人场”,这句话的“捧人场”很重要,许多帮工的事情更重在对事情的精神支持,“三字经横念,人姓(性)苟(狗)”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尊重的。
另外“帮钱场”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试金石,“帮工”重在“帮”字,“帮”字也表现在帮钱和物和力上,过去困难为了借几块钱可能会跑半个村子,但是没办法,就等着用啊,结婚,盖房子,治病,读书哪都需要钱,这许多就需要挪借,这里面就体现了人们之间的人缘及互助关系了,所以借钱也是一种“帮忙”。过去人们之间借的东西多去了,什么自行车,衣服,鞋帽,工具,农具,烟酒,鸡蛋,粮食等等无所不有,什么,借人?真有,听说过“拉帮套”吗?再说跑题了。
笔者在农村生活多年,所帮过的工无数,包括木工,瓦工,苫房子,打柴,挖井,採棚等等许多的活计,我结婚分出去单过的第一年,那一年帮工的天数正好是一个月30天,虽然那时候生产队分值不高,但是每天还能挣点,那么帮工除了能混出一天的吃喝,其它什么也得不到啊,讲话了“老婆孩子吊树咔吧上了”。而且帮工的还不都是本村的,外村的人也来求你,你还不好意思拒绝,谁让咱长着这“一脸抹不开的肉啊。”
农村还存在着这种帮忙的工作,媒人,介绍对象,这些都是自愿无偿的工作,姑娘小子大了都要搞对象,因为地域的限制接触面很小,这就需要好心人从中牵线搭桥,如果在方便的条件下,许多人是愿意充当这个红娘的。
往深了说,所谓的“雷锋精神”,不也是重在这“帮助”二字上面吗?
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农村,生产关系有了细微的变化,许多过去的帮工现象,现在开始转为“雇工”了,农村的城镇化,农村土地的集约化,促使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许多农民成为了农场工人,农民劳动挣钱就是天经地义的了,人们之间的互相求工帮工现象显著地减少了,毕竟大家都要养家糊口,不能总帮别人吧?
现在发现一些农村流行一种“伴工”劳动,或者称为“换工”劳动,在农忙的季节,几家亲朋好友合伙劳动,今天干你家的,明天干他家的,大家联合起来劳动,有点“互助组”的形式,这个我看挺好,大家在一起劳动,有说有笑的,干起活来不寂寞有意思。
漫说这种“帮工”形式,它源于几千年的传承,而形成了一种良性文化,它凝聚了人们之间朴素的人际关系,使得人们渡过了许多困难和难关,虽然市场经济冲淡了它的许多内容,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种精髓不能遗弃。往大了说,中国支援非洲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