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赖雅主动向张爱玲求婚,唯一要求:打掉腹中胎儿
1995年9月1日,75岁的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的出租房去世,因身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她去世整整一个星期后才被发现,原因还是邻居闻到了异味,加上张爱玲已经有多日未出门,所以才选择报警。
当警察破门而入时,眼前的景象着实惊呆了所有人。张爱玲的房间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没有家具,没有床,死去的她躺在冰冷的地板上,身上只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
此时,张爱玲远在国内的读者断然不会想到,曾叱咤风云的女作家,走的竟然这般仓促和苍凉,和她热闹的一生相比,她的离去倍显凄凉,犹如她的晚年生活,除了自己,别无其他。
有人说,如果张爱玲能有一个孩子,也不至于死后一个星期才被发现,只可惜她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后代。
不过,熟悉张爱玲的都知道,虽然她一生无儿无女,但也曾有过做母亲的机会,只不过在胎儿近4个月的时候,她打掉了那个孩子,而这个未出生的孩子的父亲,就是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赖雅。
1955年,张爱玲孤身来到美国,启程那一刻她是自信的,觉得凭借手中的笔和才华可以在美国安身立命。
但到了美国后的经历告诉她,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女子,想要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并不容易。
因为经济拮据,张爱玲在纽约只能住在专为救济穷人的救世军女子宿舍,她的身份不再是光鲜亮丽的作家,而是难民。
在这里张爱玲住了半年之久,后来她得知在美国还有一种文艺营组织,这里从吃饭到住宿都是免费的,目的就是给有才华的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创作环境。
这个消息对于陷入困境的张爱玲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惊喜。1956年2月,张爱玲就给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了一份申请书,并获得批准。
随后她便启程前往新罕布什尔州,原本抱着寻求一个住所的张爱玲,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里,她会遇到第二段姻缘,对方是年长她29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
出生在德国移民家庭的赖雅是一个共产主义信徒,他是一个极其热情、乐观、幽默的人,第一次见面张爱玲就被他的热情所感染。那天赖雅坐在人群中高谈阔论,他的谈话幽默风趣很有感染力,把周围的人都逗得捧腹大笑。
张爱玲也忍不住向赖雅投入了一抹仰慕的目光,正是这一眼也让赖雅对眼前这个略显孤傲的女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之后,一向不愿意社交的张爱玲却对赖雅亮起了绿灯,俩人经常到对方的工作室做客,张爱玲觉得赖雅虽然年长,但他的精神世界很有感染力,而赖雅觉得张爱玲庄重大方,又和蔼可亲。
经过一个月的相处后,他们已经变得无话不谈,彼此都觉得很投缘。两个落寞的文艺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很容易产生感情的,在相识两个月后,他们的关系就更进了一步,并在5月12日这天“共同度过了一夜”。
没过几天,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已到,他不得不和张爱玲告别,只身前往纽约的另一个文艺营。
直到此时,张爱玲才感觉到自己对赖雅不仅仅是情感上的需要,更有心灵上的寄托和依靠。
分别那日,落寞的张爱玲去车站为赖雅送行,站在人来人往的站台,张爱玲终于忍不住向赖雅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尽管张爱玲自己也面临着经济困境,但她依然将身上仅有的一些现金作为礼品送给了赖雅,这让赖雅很感动。
看似薄情的张爱玲,也有她深情的一面。当年,在明知胡兰成出轨的情况下,她还将自己30万的稿费全部汇过去,尽管当时她也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当赖雅踏上火车那一刻,张爱玲拼命跟他挥手,看着火车渐行渐远,她的心失落到了极点,只是此时她还不知,一个小生命已经活跃在自己体内了。
自从赖雅离开后,他和张爱玲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也仅限于此谈情说爱。让两个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是来自张爱玲的一封信,信上张爱玲说自己怀了赖雅的孩子。
张爱玲对爱情和友情都能展现出热情的一面,唯独对亲情她冷漠至极,归根结底是她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自幼目睹了父母的吵闹和离异,以及曾被父亲关押半年之久,母亲对她的爱到后来也变得极其吝啬。
种种经历,犹如一把尖刀深深地印刻在了张爱玲心中,所以她对“亲情”非常的淡漠,甚至对亲弟弟的求助也可以做到熟视无睹。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孩子,张爱玲更是陷入了短暂的慌乱中,诚然她觉得自己不会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但贸然打掉她又觉得欠妥,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张爱玲只能向赖雅求助。
张爱玲怀孕的消息也刺激了赖雅,在这之前的三十年,向往自由的他是从未考虑过婚姻问题的,虽然他和张爱玲关系亲密,也从未有过谈婚论嫁的想法。
但这封信却改变了赖雅,出于责任心他当天就下定决心要向张爱玲求婚,为了及时给孤身在纽约的张爱玲一些安稳,他冒雨邮寄了一封信。
只不过这封信张爱玲没有收到,迫切地想得到赖雅安慰的张爱玲又给赖雅打电话,并约定次日就来和赖雅见面。
见面后,赖雅当面郑重地向张爱玲求婚了,张爱玲也很爽快地答应。但之后他们认真地进行了一次谈话,赖雅坚持不要这个孩子,并催促张爱玲认真检查一次并尽快去做手术。
于是,张爱玲的婚前准备中,就包含了一条让常人难以理解的内容“打掉孩子”。赖雅的态度也符合张爱玲的想法,只不过她还是拖延了一个月才走上手术台,而且那会孩子已经成型,根据时间推算,应该快4个月了。
张爱玲拖延一个月,可以肯定的是她心里也有过纠结,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最终她还是狠下心做出了“不要孩子的决定”.
而张爱玲对孩子的态度,在小说《小团圆》中或许可以寻找到一些答案,她说:
“我(九莉)不要。在最好的情形下也不要,即便有钱又有可靠的人带。”
而在书的末尾,她甚至还说:
“她(九莉)觉得如果有了小孩,一定会对她很坏,替她母亲来报仇。”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推测说,张爱玲从来没想到让一个孩子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这当然是因为她并不友好的“母女关系”。
她的童年过得很悲惨,成年后的日子也不如意,尤其是母亲黄逸梵曾抱怨说:“没有你,我不至于过得这么惨”,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张爱玲,这也导致张爱玲对亲情很单薄,对孩子也没有渴望。
1956年8月14日,张爱玲和赖雅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参加婚礼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张爱玲的经纪人,另一位则是她女性朋友炎樱,这也是炎樱第二次为张爱玲征婚。
结婚这年,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二人之间有着近乎30岁的年龄差。张爱玲的两任丈夫都年长于她,她似乎总是喜欢比她大很多的男人,这或许是因为她缺乏父爱吧。
有时候,童年时所经历的一切,都需要长大后来买单,哪怕是天才作家张爱玲也难逃这个劫难。
婚后,张爱玲和赖雅主要居住在乡下,可以说这是张爱玲人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
赖雅是一个会制造浪漫和情趣的人,他们每天都会进行亲密谈话,也会一起下馆子、旅行、看电影等等,不过他们的生活依然过的很拮据,而所有收入全依靠张爱玲一人。
1958年,张爱玲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中说自己即将做手术,希望可以见一面。此时的张爱玲生活并不顺遂,赖雅还中风,最终她拒绝了母亲,随即邮寄了100美元,算是对母亲的一种补偿。
只不过这次拒绝,也让张爱玲永远地失去了和母亲见面的机会。半生漂泊的黄逸梵最后客死他乡,但她把所有的遗产都给了女儿。
当张爱玲和赖雅收到那满满一箱子的古董时,欣喜地说这简直就是“宝藏”,后来生活困苦时,他们就变卖古董贴补家用,虽然黄逸梵没有给足张爱玲母爱,但终究将最好的留给了她。
赖雅遇到张爱玲是幸运的,虽然当初他选择结婚是出于责任,但不得不说,他人生后十年完全离不开张爱玲,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1961年,张爱玲飞往台北、香港,此行的目的是为电影公司写《红楼梦》剧本,对于生活拮据的张爱玲而言,这次机会非常宝贵。
不曾想行至半路,张爱玲却接到了赖雅再次中风的消息,张爱玲心急如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幸而赖雅病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后稳定下来,张爱玲才得以住在香港至次年3月,后匆忙返回美国。
张爱玲没在身边的日子里,赖雅过得并不踏实,他很怕张爱玲将自己抛弃,所以总是不停地写信催促张爱玲尽快回家。
起初结婚,是张爱玲想找个依靠,五年后已经70岁的赖雅,完全离不开张爱玲了,这种角色的转换或许也是张爱玲不曾想到的。
你说张爱玲薄情,对弟弟的求助不管不顾,但是她对赖雅却很长情,就那么无怨无悔地照顾他,拼命挣钱保证俩人的生活,甚至因为太过努力,眼睛都累坏了。
1965年,74岁的赖雅在一次走路时不慎摔倒,这次他病得很严重,不但瘫痪在床,甚至大小便都失禁了,张爱玲就承担起了照顾他的全部重任。
此时的张爱玲,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一边是需要日夜照顾的丈夫,另一边是沉重的医疗费和生活费,她疲于应对这一切,最后不得不求助赖雅的女儿。
然而,赖雅的女儿也只能帮忙一阵子,张爱玲又求助邻居,可邻居也无暇照顾。此时的张爱玲是俄亥俄州某大学的驻校作家,无奈之下她只能将丈夫带在身边,后来另一所大学邀请她,张爱玲又带着赖雅到了新的城市。
就这样奔波了整整两年,赖雅于1967年10月8日去世,因为有张爱玲精心的照顾,赖雅走得很安详,也可以说虽然说他瘫痪了两年,但日子过得还算熟悉,这一切都是因为张爱玲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年,赖雅76岁,张爱玲47岁,多年的奔波生活让她有种精疲力竭的感觉。
赖雅的去世,也带走了张爱玲的烟火气,她再次过上了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后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其实,对于张爱玲和赖雅的这段婚姻,外界普遍认为张爱玲并不是因为爱,更多的是因为她在异国他乡需要一段婚姻做保障,尤为重要的是和赖雅结婚让她顺利拿到了美国绿卡。
这段婚姻没有那么浪漫,务实的成分更多一些,但不管怎么说,赖雅的幽默风趣和乐观,还是给张爱玲孤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欢乐。
赖雅走后,张爱玲洗尽铅华,将自己隐居在繁华的都市里,冷眼旁观这世界,却从不参与其中,对于所有的拜访者她都是一个态度,就是“拒绝”。
1995年,张爱玲在独居的公寓里,默默地和人世诀别了,她曾凭借一支笔写尽红尘的男女情事,也曾响彻上海滩,但她走时却是悄无声息的,连一句话都未曾留下,就好像从未来过………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