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张学良唯一活着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请人照顾:64岁不会汉语
1994年5月9日,沈阳下起了蒙蒙细雨,一辆从北京出发的特快火车缓缓驶入了沈阳南站。
早就在月台上等候的辽宁省外办和台办的负责人,翘首看了好几次。
此前,国务院外专局向辽宁省有关方面发了文件,要求他们按照一般外籍专家的规格招待这对特殊的客人。辽宁省领导专门召开了会议,他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还是决定以隆重的规格迎接,他们租了林肯车,还安排了警车前后开道。外专局几次打电话要求后,他们才勉强撤走了警车,但坚持留下了大"林肯"。
这下子终于等到了贵客,车站等候的人们忙走上前去。
列车停稳后,从车内首先下来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他面色红润,眉眼和身形都让人十分熟悉。他看了看四周日式的老式建筑,百感交集,泪眼朦胧,喃喃说道:"沈阳,我终于回来了。"
他是张学良和赵一荻唯一的儿子张闾琳,自从10岁离开家乡,他已经54年没有回来过了。他甚至已经忘记了乡音,无法用汉语和乡亲们交流。
图|张学良和赵一荻
张学良已经年迈,因为种种原因,他回归故土的计划一再拖延,最后不得不遗憾放弃。张学良的4个儿子,只剩下了这最后一个,张学良只能将回国的心愿交到了他的手上……
张学良和于凤至在1914年完婚,生有三子一女,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珣,次子张闾玗,三子张闾琪。三个儿子名字来源于《尔雅·释地》: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寄托了父母美好的祝福,可惜三个儿子都没有平安终老。
张闾珣出生于1917年,是张作霖最喜欢的孙子。张作霖常常和张闾珣一起玩,张闾珣常往爷爷的屋子里跑,有时候还和爷爷讨两口大烟吃吃。
张闾珣很聪明,在几个孩子之中最是好学,但从小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喜欢和草、树木说话,有时候还会做出异于常人的举动。
张学良失去自由之后,敏感的张闾珣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当时他正在英国伦敦,又亲眼目睹了1941年伦敦大轰炸的惨状。身在美国的于凤至无法顾及儿子,张闾珣精神完全崩溃,被送入了精神病院治疗。
1942年,在宋子文的帮助之下,张闾珣几经辗转来到了美国,见到了母亲。
于凤至悉心照料,但张闾珣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他无法结婚,没有子女,除了依赖母亲,他尤其思念父亲。
于凤至想到,如果张闾珣见到了父亲,病情也许会转好。在宋子文和宋美龄的帮助之下,张闾珣在1975年8月来到了台湾,见到了张学良。
年迈的张学良经常去医院看儿子,陪他看病、体检,也带着他看画展、游览台湾,为他挑选水果……然而,张学良的父爱依旧没有阻止张闾珣的病情恶化
1981年9月19日,张闾珣正和人聊天,突然昏厥倒地,当天就病逝了。
张学良亲自为长子挑选了墓地,让他长眠在阳明山。他还对身边的人说,先不要将这个噩耗告诉于凤至。
图|于凤至
张学良和于凤至的次子张闾玗和哥哥的性格完全相反,他热情活泼,喜欢骑马,和张学良最为相似。
张闾珣痴迷于学术,张闾玗活得更为洒脱,也更加懂得花钱享受。
张学良被幽禁后,于凤至急于将子女们安排好,然后回到国内去陪伴张学良。
于凤至还没有到国内,张闾玗的信就寄到了她手上。张闾玗在信中告诉母亲,他们兄弟几个每天吃牛奶、鱼肝油,过得不错,希望母亲解决好事情之后,能够给他三百磅买汽车。
此时此刻,母亲内心一团乱麻,父亲前途未卜,张闾玗想到的却是要钱买车。
在赵一荻给张学良的一封信之中,也提到了张闾玗的不懂事。
赵一荻按月给孩子们寄学费,张闾玗每个月提出要50磅,赵一荻也很无奈。当时于凤至和张学良被幽禁在溪口,正是一家子的难关,处处需要钱。张闾玗依旧过着奢侈的生活,并欠下了巨额的债务,后来还是宋子文帮助他还清债务,还要补贴他的生活费。
1942年,张闾玗来到美国读书,结婚生子。他烟瘾很大,几乎是烟不离手,最后也因为肺病痛苦不已,1986年病逝。
于凤至生的三个孩子之中,最让父母省心的就是老三张闾琪。老三老实敦厚,聪明伶俐,又十分体恤父母,他是张学良最为疼爱的儿子。
图|张学良、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合影
可惜在1929年,张闾琪染上了肺结核,张学良请遍名医,都没有将小儿子的病治好。
当时,国内盛传是日本人为报复张学良,制造了一起X光胸透机爆炸事件,导致正在治疗的张闾琪意外身亡。这个说法后来被张学良亲口否定了。
在张学良资助出版的《北洋画报》和天津《大公报》之中,都有对张闾琪死亡的报道。
1929年7月初,张学良前往北平。这是他1928年出关后第一次入关,为的就是7月10日面见蒋介石。于凤至本是要一同前往的,但当时张闾琪病重,就留在了沈阳。
没想到张学良离开不过几天,张闾琪就病重离世。张学良身边的人得到消息之后,没有立刻和张学良说。一直到几天后,张学良在北戴河休息,才谨慎地和张学良说起。
张学良悲痛欲绝,想到这几天竟然没有给于凤至打电话询问,他更是焦急,北戴河通讯不便,他几经周折才打通于凤至的电话,希望于凤至能够来北戴河,一同休息疗伤。
于凤至来到北戴河的那天,夫妻俩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避开,只留下几名亲信。他们相拥而泣,想到小闾琪从前的乖巧、聪明,更是伤心欲绝。
张学良和于凤至都很长寿,却亲自送走了三个儿子,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精神折磨。
张学良曾对人说过:
"我和我太太(于凤至)一共生了三个儿子,都死掉了,都在我前面了。我的孩子们都没沾我什么好光,净沾坏光了,尤其是老大、老二,如果不是我的原因,他们可能不会死得那么早。"
张学良唯一一个长寿的儿子,是与赵四小姐的唯一爱子张闾琳。但和三位哥哥一样,张闾琳的人生并不平顺,他甚至差点无法和张学良、赵一荻相认。
图|张学良、于凤至和四个孩子
1929年冬,赵一荻生下了儿子张闾琳。于凤至得到消息之后带着奶粉,冒着风雪,专门去看赵一荻母子。
于凤至心疼张闾琳,主动提出在大帅府东侧建一栋小洋楼,赵一荻可以和孩子住在里面,赵一荻心中很是感动。
1940年,赵一荻即将离开香港赶赴贵州息烽。
张学良被软禁,赵一荻终究还是下定了决心陪伴落难的爱人。她无法带着年幼的儿子,在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后,她将和张学良唯一的儿子张闾琳托付给美国友人伊雅格和埃娜夫妇。
1946年,张学良秘密被押送至台湾后就一直被幽禁在高雄,他和赵一荻住在一处废弃的炮台里。
1954年宋美龄从台北派来一名启蒙教师董显光,说是教张学良英语的,实际上是想要摸透张学良的思想变化。
宋美龄没有想到,董显光夫妇和张学良、赵一荻经过长期相处之后,从刚开始的互相戒备,到无话不谈,反而成为了好友。
1955年,董显光必须奉命离开,前往美国任职。他们询问张学良、赵一荻是否有什么要求,赵一荻几番欲言又止,最后才和他们说了一个请求,希望董显光夫妇能帮助她找到失散15年的儿子。
董夫人非常同情赵一荻,答应会尽力帮助她寻找到张闾琳。然而时间过了这么久,赵一荻只有1940年时和伊雅格夫妇通信的地址,如今十几年过去,寻找他们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
董夫人临走时承诺赵一荻,只要张闾琳还活着,无论他现在住在哪个州,他们一定能够找到。
1956年5月,赵一荻终于收到了一封她期盼已久的来信,信中还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青年穿着一身西装,衬衫领子下面还系着一条领结。
虽然已经15年未见,张学良和赵一荻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张闾琳。
图|张学良和儿子张闾琳
董夫人在信中写下了寻找张闾琳的艰难经过,原来伊雅格夫妇的房子在1952年的一场大火之中被烧毁,他们一家搬离了旧金山,前往洛杉矶定居。
董夫人为了找到张闾琳拜托了很多好友,然而一无所获。董显光只得求助于美国国务院。经过国务院的筛选查找,最终找到了张闾琳的下落。
当年赵一荻曾经对伊雅格夫妇说过,对外界千万不能公开张闾琳的真实身份,所以伊雅格夫妇将他改名为克尔。他们将张闾琳视如己出,为了他的安全,伊雅格夫妇从来不会在他面前提到亲生父母,并且让他接受完全西化的教育,所以董夫人无法通过孩子的姓名找到他的踪迹。
张闾琳在养父母的精心培养之下,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航天专家,在加州某空军基地从事航天研究。
知道儿子现在不仅安全健康,还有了自己的事业,赵一荻和张学良这么多年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找到张闾琳之后,董显光一直在蒋介石和宋美龄面前游说,希望他们能准许张闾琳回来见父母一面。一年之后,张闾琳才被允许回到台湾,见到了仍然在幽禁的亲生父母。
此时的张闾琳已经和父母分离25年了,再见之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刚刚一岁的张居信。
张居信和弟弟张居仰的名字都是张学良亲自取的,两个小孙子的名字合起来就是"信仰"。
张闾琳一家在台北住了1个月,张学良每天抱着小孙子,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烦恼。
从此以后,张闾琳每年都会带着妻儿去台北看望父母,也会常常写信。
图|张闾琳带妻儿第一次来台湾探望父母
1990年,张学良终于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可以和赵一荻离开台湾,前往美国探访亲友。
当时张学良最想去的,其实还是祖国大陆。
但国民党当局坚决反对他前往大陆,甚至连去一趟香港探访亲友都要被国民党当局阻拦。
虽然张学良晚年可以在美国夏威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一直挂念着家乡,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1993年底,赵一荻将他们在台北的房产都卖了,和张学良商量,是否能让张闾琳代替他们回一趟祖国大陆。
张闾琳接到了母亲的电话,他沉思了片刻,就答应了。
他和父母阔别15年,但对父母非常孝顺,经常带着妻儿来从洛杉矶到夏威夷看望二老。特别是在父母生日或者春节的时候,张闾琳是一定会来的。
张闾琳从美国航天署退休之后,来看父母的次数就多了起来,张学良很喜欢小孙子张居信,他经常和孙子打打闹闹,锻炼身体,留下了很多祖孙同乐的视频。
张学良也常常和儿子聊起故乡,张闾琳也非常能理解父母晚年远离家乡的遗憾。毕竟东北才是张学良的根,他是多么希望能回东北看一看,再和亲朋好友聊聊天,面对面说说家乡话,吃一口家乡菜。
除了想要亲自代替父亲回去看一看家乡,张闾琳回国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
张闾琳在中国大陆生活不到10年,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他甚至早已忘记了母语。他一直觉得自己和祖国之间的联系,只有老父母。
直到他退休后,意外结识了一位从北京来旧金山访问的中国航天部技术代表团专家,他的家乡情结被唤醒了。
图|1989年,张学良、张学森和张闾琳夫妇合影
这位专家知晓张闾琳的特殊身份,也知道他是美国航天方面的权威电脑专家,和张闾琳聊得非常投机,相见恨晚。
经过几次交谈后,这位专家诚挚邀请张闾琳能回祖国大陆看一看,去他出生的地方参观。
他们的对话说的都是英语,却让张闾琳心中一亮,那个"回家"的声音,时常在他脑海之中浮现。
1992年,张闾琳已经打算带着妻儿回祖国。
但当时张学良还在台湾,被国民党重重重监视着,正在努力争取定居美国。
如果张闾琳在当时直接前往北京,势必会影响张学良离开台湾的计划。张学良和赵一荻已经年迈,在台湾耗费了太多美好的时光,已经经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了。
而现在,张学良和赵一荻已经在美国定居,赵一荻主动和张闾琳提起回国之事,这也是张闾琳期盼已久的时机。
1994年春,张闾琳收到一封邀请函,希望他5月份能来北京出席一场有关航天技术方面的重要会议。
张闾琳高兴地打电话给父母,张学良、赵一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非常振奋。他们要求张闾琳在北京的活动结束之后,能够代替父母亲前往东北故乡看一看,祭拜祖父。
图|张学良和赵一荻
少小离家老大回,张闾琳在归国的飞机上忐忑不安。他对中国的了解实在太少了,很担心下飞机后没人接。
他和飞机上一位"中国通"攀谈,希望下飞机后能够多多关照他们夫妻俩。
一下飞机,外专局司长就已经在等候了,他还特意办了手续,到一般人不能进入的卫星厅去迎接,从卫星厅出来后,就安排他们住进了四星级的友谊宾馆,为了让夫妻俩能够更好地休息,当天没有安排任何活动。
张闾琳、陈淑贞夫妇此次回国非常低调,不希望惊动媒体。中央有关部门尊重张闾琳夫妇的想法,一切活动都是悄悄进行的,没有进行公开宣传。
最让张闾琳惊叹的,还是看到了我国历次发射的卫星、火箭的实物和模型。中国航天事业在短短几十年可以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他感到非常兴奋、欣慰。
活动结束后,他们游览了天安门、长城,还见到了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东北军军长万福麟之子万国权、张学思的儿子张仲昆。
祖国在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来到东北之后,张闾琳迫不及待地去看了沈阳大南门附近的"大帅府",现在,这里已经被政府改名为"张学良将军纪念馆"。
这座经历了60多年风雨的建筑,依旧保存得非常完好,张闾琳夫妇感到很意外。
图|张学良和家人在一起
在赵四小姐楼前,张闾琳显得格外动情,他在美国看过不少录像,但亲眼看到这座建筑之时,依旧忍不住热泪盈眶。
张闾琳情不自禁,夫人陈淑贞偶尔提醒丈夫不要多说话。明明来到了自己的老家,他们却一直都是小心谨慎的。
张闾琳还专程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纪念塔、东北大学旧址等历史遗迹。
66年前,张学良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为了这所学校,他捐出了张作霖大部分的遗产。晚年的张学良一直关心东北大学,亲自为东北大学题写校名,支持东北大学复校,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在校门口,张闾琳夫妇在张学良题写的校牌前照了像,参观了新建的张学良图书馆。张闾琳仔细听着解说员的讲解,看着细雨之中的东北大学,眼前是大半个世纪一幕幕悲壮的场景。
张学良的旧部、亲友听说张学良的儿子回来了,纷纷来看他。张学良的老部下、省政协副主席刘鸣九将两瓶家乡的好酒送给了张闾琳,希望他带到美国,给老上司张学良尝一尝。
按照父母的嘱托,张闾琳夫妇还去了趟元帅林(张作霖之墓),他们没有带摄像机,只能用随身带着的照相机拍照,一连拍了好几个彩卷。
图|张学良和孙子在一起玩耍
沈阳市副市长特意在"少帅府酒家"宴请了贵客,这个酒家是张学良将军旧居纪念馆办的,这次为张闾琳夫妇做了十道菜肴,都是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当年爱吃的菜。
面对热情的家乡人,张闾琳夫妇放下了心中的谨慎,回应着乡亲们的问候,一再答应,一定会将他们盼望张学良归乡的心愿带给父亲。
5月12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万绍芬在北京宴请张闾琳夫妇,一再嘱托:如果张学良将军想要回家,想要见什么人,想要去什么地方,祖国一定会尊重他老人家的意见,可以不安排任何活动,也可以派专机去接,希望张学良能够解除顾虑。
这次在大陆,张闾琳夫妇一共留了13天,他们还见了姑姑和舅舅的后人,这段旅途他们很愉快,也很幸福。回到美国后,张闾琳将在东北的一切详细说给父亲听,张学良久久不能平复心情,他写下题词"鹤有归巢梦,云无出岫心",从美国寄到沈阳,送给东北军旧部。
一年后,张闾琳夫妇再次来到东北。
1995年6月15日是张学良老部下、挚友阎宝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沈阳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
阎宝航是中共东北的重要领导人,在张学良失去自由之后,阎宝航不惜任何代价奔走营救。于公于私,张学良都非常重视这次纪念活动。
张学良想要亲自来沈阳参加,奈何依旧困难重重。他在夏威夷为《阎宝航照片集》和《阎宝航纪念文集》题词、写序,让儿子和儿媳务必代替他参加纪念仪式。
图|张学良90岁大寿
这次张闾琳回来,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和重庆红岩村纪念馆都派了代表前来问候。
重庆红岩村纪念馆赠送张学良两柄龙凤手杖,南京梅园新村赠给他一盒雨花石,盒子里写有"千古英雄张学良"几个字,这是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
6月初,阎宝航的后人阎明光专程来到美国给张学良祝寿,并代表故乡的百万乡亲们邀请张学良回家。然而张学良身体欠佳,再也经不起长途跋涉了,他宽慰阎明光:"会有机会的,会有机会的。"
张学良自己也很清楚,"机会"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1996年,在张学良的鼓励之下,张闾琳的儿子张居信考上了北京大学。
2000年,国民党下台,赵一荻也病逝了。
张学良的人生已经走向终点,在一年之内,又经历了这样的情感起伏。
在赵一荻弥留的日子里,张闾琳夫妇一直守在她的身边。不少亲友是前来给张学良过百岁寿辰的,没想到欢欢喜喜来,看到的竟是生离死别。
图|张学良全家福
赵一荻留给儿子的唯一一句遗言是:"照顾好你父亲。"
2001年10月,张学良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101岁。
很多人追问他的养生之道,他总是平淡地说:"就是好吃好喝而已。"其实,他也不止一次对人说过,自己早在1936年就已经"去世"了。他的总结非常苍凉而无奈"一事无成两鬓白"。
张学良的晚年,看似舒心安稳,但在他的心中,自己最为光辉的岁月永远停留在了为抗日呐喊、拼命的那一瞬间,定格在了1936年。
无论后人多么称颂他的爱国信仰,他都为自己数十年来不能为国家做一件大事而痛惜,更为不能归国而日夜焦灼。
1990年,张学良的老部下卢广绩收到张学良的亲笔信,一直到1993年去世,他都在等着和张学良见上一面。
周恩来弥留之际,对主管对台工作的老部下嘱咐:"不要忘了台湾的老朋友!"1992年,邓颖超病逝之前还念念不忘张学良。她和周恩来一样,生前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再见一面这位老朋友。
1995年,张学良从前的机要秘书郭维城病逝,他一身伤病,几乎是挣扎着活着,就是在等张学良回来……
故人一位接着一位离去,张学良却依旧身不由己。
张闾琳和张居信都明白,都铭记在心里。无论张学良是否能够看见,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弥补张学良晚年心中的残缺。
图|张学良抱着孙子张居信
2004年,张居信获得了东北大学兼职教授的聘请书。他和家乡联系的纽带,又多了一条,他身上的故土烙印,又多了一个。
2005年8月,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闾琳夫妇再次收到邀请,回到祖国参加隆重的纪念活动。
这一次,张闾琳夫妇专程来到西安。
60年前,张学良为抗日救国,数次兵谏蒋介石,屡次被拒后愤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如今,张闾琳住在简朴的张学良公馆之中,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感受到父亲当年澎湃的爱国之情。
张闾琳的身上,有着太过沉重的家族责任,也有着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的家族传奇。
他将这种复杂而又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儿子张居信,张居信和父亲一样,一次次前往东北、来到西安,坚持让儿女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百年沧桑,异国漂泊,割舍不掉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爱国者的子孙,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失去他的祖国,他的祖国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