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母亲文七妹:只留下一张合影,51岁临终不停呼喊石三伢子
189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诞辰。
毛主席
刚刚生产完成的文七妹虚弱的躺在床上,但是等身体稍显爽利之后,她却迫不及待的去做了四件事,四件与毛主席息息相关的事。
一是让毛主席拜七舅妈为干娘,二是替毛主席在南岳观音菩萨许愿,三是自己吃“观音斋”,四是让毛主席拜石观音为“干娘”。
为了保佑自己的儿子平安顺遂,文七妹还特意为毛主席起了一个“石三伢子”的小名。
这是怀孕三次好不容易再一个平安坠生的孩子,文七妹希望他的命能在多方“庇护”之下硬一点,平安顺遂的长大。
“石三伢子”贯穿了毛主席的一生,直至文七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心中所牵,口中所念的都依旧是三伢子。
毛主席
悲痛写挽 扶棺痛哭
在新中国成立十年之后的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韶山。
但这一次却比之年少时有了极大的不同,因为在韶山的土地之上,已经没有了等待毛主席归家的父母双亲。
1919年10月5日,母亲文七妹病逝在韶山,享年53岁。
不过数月,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也在1919年的12月初三离开了人世间。
毛主席
一年痛失父母双亲,毛主席成了家庭的扛大梁,也在革命发展的过程之中,为无数的中国家庭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和未来的希望。
但是父母的辞世依旧是永远扎根在毛主席心中的一根刺。
“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
这是1959年6月,重返韶山之时,毛主席在父母的遗像面前,自言自语地“控诉”。
带走毛顺生的是突发的伤寒病,折磨文七妹的却是颈上打眼的大包。
文七妹
若是有先进的治疗手段,二人的病情都算不得严重,但遗憾的是,他们经历的年代,正处贫穷和落后。
毛主席的心中满是不舍,但愧疚却在毛主席的心尖永远难散。
因为母亲文七妹离世的时候,毛主席并没有陪在身边,而是远在长沙。
毛顺生知道主席与母亲关系深厚,在噩耗发生之后,他没有将报信之事委托旁人之手,而是由三子毛泽覃亲赴长沙,将这件事告诉毛主席。
毛泽覃
“兄长,母亲没了…”
弟弟毛泽覃的话甚至还没有说话,毛主席便放下手中的一切,踉跄着身体,跑出了屋门,向着家的方向跑去。
等到毛主席赶到家中的时候,闭目安详的文七妹好似只是睡着了一样,她安静地躺在那里,等着自己日思夜想的三伢子回家。
母亲,我回来了。
不过毛主席的这句话却再也没有了应答。
毛主席
失魂落魄的毛主席冲到文七妹的棺木之前,嚎啕大哭,他的手放在棺木之上,因为那是距离母亲最近的地方。
一路的舟车劳顿本就已是疲惫不堪,但是毛主席却坚持为母亲守灵。
那一夜,他彻夜未眠,跪坐在母亲的灵位前,写下了人生中最长的一篇四言诗。
384字是毛主席对母亲不舍的哀悼与思念,但是在毛主席的心里,这些依旧是远远不够,万千辞藻比拟不上母爱的细水长流。
祭母文
在毛主席的成长之路上,文七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三伢子童年记忆中“唯一”的温暖。
因为毛顺生是一个颇具经商头脑之人,但是对于毛主席而言,父亲却是一个绝对威严性的存在。
在毛主席很小的时候,父亲毛顺生便教他打算盘,为的就是长大之后的三伢子可以继承家业,在韶山冲维护毛家的形象和尊贵。
毛顺生
但是毛主席却并不喜欢。
动荡的时局,民不聊生的百姓都让毛主席痛心,他觉得旧时代的封建压得人喘不来气,也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凭什么农民生下来就必须一直是农民?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可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写自己的命运。
制度不公,社会就不会太平,社会不平,即便一户家境殷实,却也实时岌岌可危。
唯有在书籍之中探寻救国图存的真理,唯有夯实整个社会的安全地基,人民的生活才能真正地踏实稳定下来。
毛主席不觉得父亲营生安家的思想有错,但只是自己不想这样过活。
毛主席
遗憾的是,毛顺生并不支持毛主席这样做。
童年时期的光
1910年秋天,毛主席在湘乡县高等小学堂就读,面对古板严谨,崇尚棍棒之下出天资的私塾老师邹春培,毛主席不认同这种教育。
但是为人之生,毛主席却始终秉持对他的尊重,但是私塾内教授的都是《三字经》等读物,毛主席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读了个遍。
毛主席
于是进度远远赶超所有的学生。
天资聪颖辅以后期的努力,毛主席成了邹春培眼红的红人,多次当着一众人等的面,直言日后其定会“光宗耀祖,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毛顺生却并不这样想。
他希望毛主席成才,但却不希望他成为人中龙凤。
因为这样,儿子才能留在韶山冲,像自己一样维持好一家老小的生活,但毛顺生的自私从来不是一己之私,而是一家之私…
毛主席
在多重的原因之下,毛主席选择了退学,开始了像父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
繁重的农活之下,高昂的依旧是报国的理想,文七妹看着也是非常的心疼。
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默默操持着家务,同时也担任着父子关系的“和事佬”。
出生在1867年的文七妹在1880年的时候与年长自己五岁的毛顺生订婚,但彼时的毛家可谓是一穷二白。
文七妹
田屋均是欠账买的不说,其父毛恩普的身体也不尚爽利。
直至毛顺生当兵回家,成为韶山冲的第一批商人,毛家才慢慢有了些积蓄,还清了债款,文七妹这才算是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但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文七妹经受的生活却是有些“难言”。
毛顺生是个好丈夫,大部分的时间也都在做生意,但是其说一不二的性格,却在与家人相处的时候当仁不让。
最为激烈的当属与毛主席的冲突。
毛主席
堂弟毛菊生的家庭贫困难撑,为了生活,只能将7亩水田卖掉。
面对自己的一脉宗亲,毛顺生也没有顾念情谊,而是打响精明商人的算盘,用低价购入了这7亩水田。
在毛顺生的心中,这是经商的成功范例,但是在毛主席的心中,父亲的行为却是赤裸裸的趁虚而入。
他与父亲争辩,希望父亲能够“手下留情”,但却只得到一句“他卖我买,天经地义,这和兄弟情谊没有关系”。
毛主席
毛主席无法理解父亲的做法,于是赌气不吃饭,最后还是文七妹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由你父亲去,我们做我们的。
因为这样,逢年过节的时候,毛菊生的家庭总会出现足量的大米、腊肉,而无一例外都是文七妹的暗中接济。
文七妹是一个极具仁爱之心的人,而她的广施善心,却不仅体现在宗亲之上,对于陌生人,她也是毫不吝啬。
有一年春末夏初,毛顺生和毛主席一起外出,因为生意上的事急需用钱,他又一时走不开,所以就拖毛主席代为跑腿前往彭厚锡家外借。
两家都是同做谷米生意,也经常互通有无,所以彭老板当即就拿出一百元银洋,放到毛主席的手中。
只待毛主席清点完毕,就可离开,但就在这件事情上,却依旧出现了节外生枝。
毛主席
“老板,你行行好,再借给我两元钱吧,我的儿子真的快不行了”。
一个骨瘦如柴的老太太,呜咽地对着彭老板哀求,彭老板的脸浮现的有同情,但却也有不耐烦。
“前几日借你的米,你还没有还,快走快走,别耽误我做生意”,说着就要将老人赶走。
闻见此状的毛主席立即叫停了彭老板,然后从手中的一百银洋中拿出了三元钱给老婆婆。
婆婆感恩戴德,接连道谢,毛主席将他搀扶起来,告诉他不需要偿还之后,就着急忙慌地去迎接属于自己的“血雨腥风”。
损己利人的伟大母亲
事实果真如此。
“怎么少了三元?你是不是又把它送给贫苦乡亲了?”
毛顺生生气地问道,毛主席当然不敢以实告知,但是却又不愿扯谎,于是只能说“可能是在路上掉了,我再回去找一找”。
说完这句话,毛主席就一溜烟跑回了家,将事情的真相和父亲的勃然大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
文七妹没有一丝的怪罪,而是夸赞儿子做得好。
毕竟这三元钱对毛家来说,算不上损失,但是对于老婆婆而言,或许真的可以救回自己儿子的命。
为了消灭丈夫的怒火,不再让其对儿子吼叫,文七妹从自己的身上拿出了3块银元,这件事情才算就此了结。
虽然务农是毛主席自己的选择,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
正逢接受过新晋思想教育的李漱清在1907年的时候回到了韶山冲,毛主席在他处寻到了很多进步书籍,于是便会在工作完成之后就读。
李漱清
渐渐地,毛主席复学到外就读的心思越来越重,但是父亲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是文七妹的耐心劝慰最终让毛顺生对毛主席“网开一面”,他这才在1911年的春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江驻省中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出闭塞的山村之后,毛主席发现了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他这才知道,自己不是“怪胎”,奇怪的是封建社会,是落后的思想。
1913年的时候,毛主席考入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他与理想越来越近,却与家乡越来越远。
图片源自网络
文七妹舍不得这个孩子,但是她不愿成为束缚风筝的那根绳索,她只会在毛主席每个离家的早晨,为他装好满满的干粮,站在门口,目送自己的儿子的身影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后来,毛主席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也在1918年的时候拥有了赴美勤工俭学的机会。
杨昌济
这是无数人的梦寐以求,但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毛主席却在挣扎之后选择了放弃。
因为1918年的时候,文七妹生病了。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回乡探望,看着面黄肌瘦的母亲,他的心中很是难过,但是母亲却拉着毛主席的手,说“吾儿成才,为母才会心安,不要顾虑我,放心的去吧”。
两个舅舅也一直点头,最终毛主席在1918年的8月19日抵达了北京,考虑到母亲治病要花销不少的钱财,毛主席决定在出国求学这件事情之上自给自足。
1918年北京
在杨昌济的帮助之下,毛主席进入李大钊的手下工作,每天的工资只有8块钱。
李大钊
可即便如此,毛主席的钱却是一分都没有花在自己的身上。
因为1919年3月的时候,文七妹的身体再次病重,一边是命悬一线的母亲,一边是手续全部办好的留学手续。
没有丝毫的犹豫,毛主席选择了自己的母亲。
他用一句“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考察,不应堆积一处,中国国情也需要有人调查和研究”放弃了准备已久的留学,说不失落,是不可能的。
但是当母亲在1919年的5月抵达长沙,让毛主席有了亲侍汤药,未尝废离机会的时候,毛主席却只觉自己做了最为明智的决定。
三兄弟和母亲合照
毛主席在1919年4月28日写信给舅舅邀请母亲至长沙小住的时候,人在北平的他也紧赶慢赶,先母亲一步抵达。
三兄弟在1919年的长沙聚齐,在毛主席的撮合之下,四人走进了照相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照。
但是父亲没在身边,始终是毛主席的遗憾,于是在母亲病逝之后,毛主席也将父亲接到长沙小住,父子二人也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毛顺生(左二)、毛主席(右)
至1919年十二月初三,父子儿子也拥有了一段和睦相处,倍感珍惜的日子。
虽然年轻气盛之时,毛主席和父亲有过不少的争执,但正是父亲对务农的执念,让毛主席夯实了农业重要性的地基。
而文七妹的善良也让毛主席在革命的过程中不愿所见人民疾苦,而是将所有的劳苦大众视作自己的亲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人狠厉,一人温婉,但也正是迥然不同的毛顺生和文七妹,健全了毛主席的人格和对世界的认知,成为了人民心中永远的伟人。
毛主席在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