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阿克赛钦,为何成中印争端焦点?最终引发1962年战争
1962年中印战争前因后果1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综合中外各方对这场战争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试图探讨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尊重历史事实,力求客观评价。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今天刊发第一篇。
中国和印度之间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高山深谷,荒无人烟。在两大山脉的两边,形成了藏文化圈。19世纪下半叶,后起的、扩张成性的俄国,沿陆路东进、南下,与先入为主、从海上扩张而来的英国,在中亚地区迎头相撞。俄国势力这时已经到达阿富汗和中国的新疆,逼近印度。英国为守住既得利益,独占印度,希望通过划定边界的方式,阻止俄国人南下。于是,提出了划定印度与西藏边界的构想,由此产生了边界问题。
向前线挺进的藏字419部队官兵
殖民者的遗产
1、拉达克:曾经的故土
拉达克地区是西藏的一部分。十世纪时,吐蕃王朝的后裔建立了拉达克王国,是西藏的众多藩属之一。1834年,拉达克王国被英国统治下的克什米尔王国征服,成为其附属国。1841年,克什米尔王国出动5000人的军队企图征服西藏,深入西藏境内并打败藏军。但由于环境恶劣,留下来过冬的这支侵略军,在西藏境内全部冻、饿而死。西藏随后发动反击,试图恢复对拉达克的统治,但又被打败。最后克什米尔与西藏达成妥协,双方约定各守传统习惯线。阿克赛钦(突厥语,中国的白石滩)地区仍属西藏。这个传统边界,即是后来的马继业线。
2、约翰逊线:说不清道不明的边界线
基于划定印度与西藏边界的设想,1866年,英印测量局派出一个叫约翰逊的官员,做了一次边界考察,回去后画了一幅地图,所标出的边界线,把阿克赛钦地区(拉达克的地理延伸)也划入克什米尔,并标注在1868年出版的地图上。这就是约翰逊线的来历。在当时,连英国人自己都不相信这条线,也没当回事。而正是这条线,在近百年后引发了中印战争。
3、马继业线:唯一正式提出过的边界线
1896年,英国驻喀什代表马继业向喀什官员出示了上述标注有约翰逊线的地图。中方官员当即指出该地图有问题,明确指出阿克赛钦属于中国,进而指出双方的边界应为克什米尔与西藏战争后所约定的传统习惯线。马继业对此也表示赞同,并向英国做了报告。
1899年,英国驻北京公使向清廷正式提出了以传统习惯线为克什米尔与西藏边界的马继业方案(即马继业线,见上图)。清廷当时正忙于应付义和团及外国干涉,根本没有精力理会这种“小事”。之后,英国在1914年西姆拉会议的条约草案附图中,又标注了这条线。马继业线是英国向中国唯一正式提出过的印度与西藏之间的边界线。
中印边界西段的争端,实质也是整个中印边界争端的核心,就是约翰逊线与马继业线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
西山口大捷后,我军官兵欢呼胜利
4、麦克马洪线:强权、欺骗、间谍、丑陋的西姆拉会议
西姆拉会议:辛亥革命后,西藏与北洋兵戎相见。1913年10月,英国在印度西姆拉强行召集三方(英国、中国和西藏)会议,名义是调解双方关系,实质是为了强划印度与西藏的边界。
哄吓诈骗:会议由英国代表团团长麦克马洪主持,西藏派代表参加,中国被逼派驻印外交官陈贻范参加。由于中方始终不同意上述意见,会议拖拖拉位,面临流产。
到1914年7月,麦克马洪哄吓诈骗全用上,引诱西藏代表、迫使陈贻范在一个英国与西藏的条约草案及其附图(划有西藏与印度的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见上图)上做了草签。北洋当局得知后,立即否认其效力,并指令陈贻范,重申不得签订任何条约。之后,英国又对条约草案做了修改。这样,从法律意义上,这个仅仅草签、之后又修改过的条约草案,就完全失去了法律效力。
这期间,英国也指示麦克马洪:如果中方反对,就不能与西藏签订双边条约。这样会议就开不下去了。但麦克马洪不死心,背着中方参会人员,诱骗西藏代表签署了一个印藏联合宣言,称修改后的条约草案,对双方有约束力。这就是后来俗称的“印藏密约”。由于这个联合宣言实在见不得人,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当时就没有对外发表。麦克马洪本人和英国方面都承认西姆拉会议“没有产生中国为缔约一方的任何协定”。
各怀鬼胎:关于“印藏密约(包括联合宣言和三方草签、之后又修改过的条约草案及附图)”,是英国政府诱骗西藏代表签署的。当时西藏正乞求英国帮助其与中国交涉,划定与中国的边界。麦克马洪即以此为诱饵,诱骗西藏代表签署了宣言。但后来西藏人了解到,麦克马洪并没有得到英国的授权,根本不存在帮助西藏划定与中国的边界一说。西藏这才知道上当,当即宣布不同意上述条约及麦克马洪线了。之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篡改事实:英国隔段时间要出版一次包括英国所有对外条约的《艾奇逊条约集》。由于没有法律效力,1937年以前版本的《艾奇逊条约集》一直没有收录上述“印藏密约”。1937年,英国再次出版《艾奇逊条约集》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人想起了这件事,想把“印藏密约”收录进去。但《艾奇逊条约集》在1929年已经出版过,并没有收录1914年的“印藏密约”。如果1937年版收录“印藏密约”,将无法对外解释。堂堂的英国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下令收回并销毁所有1929年版《艾奇逊条约集》。然后,“名正言顺”地以1937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冒充1929年版本,收录了标注有麦克马洪线地图的“印藏密约”。印度独立后,也继承了英国的这一谎言和骗局。但假的真不了,仍有一本“漏网”的1929原版《艾奇逊条约集》保存了下来,现存于美国哈佛图书馆。
受印军劫掠威胁被迫背井离乡的当地藏族村民
争议的产生
1、中印关系:对抗—友好—对抗—反目
进军西藏:1950年,我军开始进军西藏。印度罔顾事实,强烈抗议中国,企图继续维持西藏现状,实质是要把西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新中国不是满清,也不是民国,对印度的抗议不予理睬。当时,印度继承了英国的衣钵,与西藏关系密切,帮助训练藏军并提供了大量武器。昌都战役前,藏军敢于作战的底气,就是因为有英国和印度的支持。
实用主义:在解放军打败藏军、控制西藏后,尤其是北京与西藏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17条协议后,印度转而采取实用主义政策,开始同中国友好。1959年平叛作战,印度居然抗议和指责中国。之后,印度开始敌视中国,推行激进的前进政策,在边界上频频挑衅,直至1962年爆发战争。
2、新藏公路:边界争端的由起
阿克赛钦:中国和印度边界争端的焦点并最终引发1962年战争的症结,就是因为阿克赛钦。阿克赛钦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一块盆地。今天新疆和西藏之间的唯一公路(219国道),就是古代商路的基础上修建的,横穿阿克赛钦地区。历史上吐蕃进军西域、蒙古征服西藏都是经过阿克赛钦通道。对中国而言,阿克赛钦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没有阿克赛钦,不仅会失去新藏通道,更关键是西藏将处于印度的威胁之下,中国对西藏的控制力将大大削弱。而对印度而言,阿克赛钦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新藏公路:1958年之前,中印双方对边界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关注。即使在东段,中国基本默认了麦克马洪线。印度军队在1950年占领达旺、驱逐当地的官员时,中国也没有提出抗议。
1957年,中国在古代商路的基础上,建成了穿过阿克赛钦的公路。中国是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项成就来宣传的。印度驻华官员从新闻中得知这一消息后,报告了印度。当时印度并不确定这条公路的走向。于是,在1958年派出2支巡逻队,前去查看公路的走向。结果一支失踪了,另一支回到印度,报告了公路穿过阿克赛钦的具体位置。印度就此向中国提出抗议,首次正式提出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从此,中国和印度荒凉的边界地区逐渐成为热点。
为奔赴东段战场的边防部队官兵送上酥油茶的藏族妇女
3、目标冲撞:实控线VS诉求线
中印边界的争议地区,主要是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和东段的藏南地区。争议出现后,中印双方从1959年开始,在边界问题上无数次交锋。但明显感觉双方的目标和诉求根本没有交汇点:
中方目标:双方以实际控制线为基础,开展边界谈判,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和争端。中方的原则是:在东段,中国坚决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可以按麦克马洪线的走向,商谈边界划分问题;在西段,以传统习惯线(马继业线,也是当时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商谈边界划分的具体问题。从1959年开始,中国一直按此原则,希望与印度进行边界谈判。
印方目标:印度在边界争议中的态度是一贯的,即:以印度的诉求线(包括约翰逊线和麦克马洪线)为边界谈判的基础,约翰逊线和麦克马洪线均不容谈判,但可以这2条线为基础,商谈边界划分的一些细节问题。也就是说,印度所主张的边界,不容谈判,麦克马洪线以南是印度的,阿克赛钦也是印度的。很多了解中印边界历史的西方人,都认为印度过于僵化,边界诉求明显夸大了,没有法律基础。
从双方上述目标可以看出,双方争端的焦点,其实就是阿克赛钦地区。从1959年开始,双方一直围绕阿克赛钦地区争论不断、冲突不断,直至爆发战争。
4、前进政策:边界战争的根本原因
边界情况:高山深谷,荒无人烟。1959年之前,我军一直没有在中印边界巡逻。1959年平叛,挺进到了边界地区。1959年8月,我边防部队与印度巡逻队在麦克马洪线上发生了一次冲突,即朗久事件。为避免类似冲突事件的再次发生,中印双方同意不在麦克马洪线2英里范围内巡逻。
前进政策:1959年西藏平叛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急剧恶化,印度开始敌视中国,继承了英国的侵略衣钵,并采取更为激进的前进政策。东段,在麦克马洪线上建立哨所,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建立哨所,而中国一直没有在麦克马洪线地区建立哨所;西段,在阿克赛钦地区建立哨所。针对印度的前进政策,中国随后在阿克赛钦地区沿马继业线建立哨所。为与中国对抗,印度立即在中国哨所的后面,以包围态势,陆续建立了60多个哨所。
虚幻想法:印度推行其前进政策的基本设想是:印度无论在边界干什么,中国都不会进攻。印度人始终对以下观点坚信不移:边境上的冲突只是一场胆量比赛,只要印度军队坚持前进,中国人最终会扭头走开;只要印度军队进攻,中国军人就会逃走;200印度军人等于3000中国军人;等等。很难理解印度这些虚幻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配发枪支参与训练的印度年轻人,很多人还稚气未脱
5、照会往来:绕不出的圈子
从1959年开始,中国和印度就边界问题,相互发出无数次照会。1960年,周总理专程前往印度,寻求边界的缓和及问题的解决,明确表明:如果印度接受双方在西段的实际控制线,中国就准备接受以麦克马洪线的走向划分边界;退一步,如果争端暂时得不到解决,双方应同意维持边界现状和稳定。访问期间,印方一直刁难周总理。但无论是照会还是会谈,中方的态度始终如一,即:双方按上述原则,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退一步,双方维持现状,脱离接触,停止巡逻,保持边界稳定。
印方的态度也始终如一,即:凡是有争议的领土,绝对都是印度的,是不容谈判的;印度任何时候都愿意谈判或维持现状,但中方首先必须退出印度所主张的领土,即退出阿克赛钦地区,退出印度自作主张向北移动后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实质是拒绝中方的所有建议。印度不仅一直拒绝谈判边界问题,其推行的前进政策也愈演愈烈。
(未完待续)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