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开国上将是55位还是57位?差的两位怎么回事
1955年,全军大授衔。
在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之下,一共评出了55位开国上将。
这其中,有王震、许世友、陈再道这样的勇将悍将,有萧克、谢富治、刘亚楼这样的文武全才,有李克农这样的谍报菁英,也有陈明仁这样的起义将领。
但开国上将总数后来却是57位,怎么又多出了两位呢?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01
多出的第一位,是王建安上将。他是在1956年,单独授的衔。
关于王上将为何开小灶,有众说纷纭的故事。其中他儿子王海波做的陈述,最为符合实际情况。
原来从一开始,王建安就在开国上将名单里。但是名单给毛主席审定时,出了一点变故。
当时伟人细细看了每一位将军的名字,基本都予以了通过,唯独却在王建安的名字上进行了圈注:“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
这让军衔评定小组觉得十分为难,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办理,授予王建安中将军衔,那么以他的资历和战功来看,显然是十分委屈的。
因此干脆就暂不授予王建安军衔,这也算作另一种形式的薄惩。一直等到一年以后,再重新向毛主席做了请示。
伟人在知晓其中缘由后,觉得也很有道理,便改变了原先的决定,因此王建安被授为了第56位2开国上将。
毛主席
至于王上将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让毛主席觉得“此人骄傲自满”呢?
据传和陈毅有关。
在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和许世友、王建安等将领基本上算平级,互相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但是在中央的指示下,由陈毅老总亲自压阵,粟裕得以统一指挥了苏北、山东等地的解放军,打了一系列漂亮的战役。
王建安当时在鲁中当司令,由于性格直来直去,有一次就开玩笑说:每次都是粟裕指挥我,什么时候让我也指挥一下粟裕呢?
这个笑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到陈老总耳朵里了,当时就指示说:以后山东的战事,一定要多问问王司令的意见。
再加上王建安性格火爆,打仗的时候习惯坚持己见。在某次军事会议上,和陈老总意见相左也不肯让步,害的领导最后拍了桌子。
这么一来二去,通过口口相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也难免留下了不服从上级管理的印象。
但实际上王建安上将是个直筒子、脾气特别光明磊落,用许世友上将的话说,就是“会上拍桌骂娘,会下从不拆台”。
而且真要说起来,许世友和王建安之间可是有恩怨的。
许世友
早年间他俩都是红四方面军的悍将,关系好得就像亲兄弟一般。
但在抗大一起学习的时候,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行为,许世友、王建安等人也受到了一些冲击。
暴脾气的许世友,死都不怕、就怕委屈,忍不住自己的怒火,就想带人回老根据地打游击。于是串联了一批干部要私下离开,也找到了好兄弟王建安。
王建安觉得脱党是错误的,就转身汇报了领导。
结果抗大校长林彪,带领了警卫抓住了许世友一干人。
当时因为许世友不服气、不认错,还被打入了监狱要从重处罚,是毛主席亲自过问才得以释放和重用。
这么一来,许世友可就把王建安恨上了。
直到后来打济南的时候,是毛主席亲自给说合,两人才喝了一顿大酒,一笑泯恩仇的。
所以许世友的话,很能反应王建安的品质。
王建安一生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敢于拼命,一个是任劳任怨。
早在红四方面军时,他就做到了88师政委。
在宣达战役中,由于师长汪烈山牺牲,王建安亲自负责指挥战斗,一举摧毁川军防线,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
此后他多次军政一把抓,被认为是难得的指挥人才。
1941年,王建安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一手主持当地的军事工作。
日军集结了5万大军,大举进攻沂蒙解放区。
在王司令的带领下,军区指战员团结一心,多次挫败了敌人的企图。在战斗最激烈时,曾有8千日伪军团团围住了军区司令部。
王建安临危不惧,亲自拿起刺刀与敌人拼杀,在黑夜降临后才带领机关部队突出重围。
王建安
战后他也身负重伤,修养了很久才恢复。
鲁南战役前,王建安争分夺秒去前线指挥部,结果路上翻车又受了重伤。
姬鹏飞让他先去医院治疗,王建安摆手拒绝道:“打仗要紧,我的伤不要紧”,坚持在担架上指挥部队。
老部下们多年以后,对这一幕还十分难忘,都感叹王司令太拼命了。
建国后,王建安曾率第九兵团入朝参战,并参与指挥夏季战役,粉碎了美军破坏停战谈判的阴谋,后来因劳累过度又躺在了病床上,不得不回国治疗。
此后他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济南军区副司令、福州军区副司令,单从职务上来说,很多之前的下级都成了他的领导。
但王建安并无怨言,在和平年代工作也一样不要命。
尽管身患高血压、心脏病还有腹部肿瘤,医生严禁走路爬山,但王建安仍然经常外出调研。除了西藏和台湾,几乎走遍了中国每一寸土地。
叶剑英元帅就曾钦佩地对他说:“自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呀!”
1975年,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王建安担任了中央军委顾问。
五年后,王建安上将逝世,享年72岁。
去世前,他特意同妻子说:“我死后不要搞追悼会,不要送花圈,浪费人力物力。只要把骨灰撒在老家的土地上,就好了,还可以肥田。”
因此当他去世后,无人知晓也无人吊唁。
王建安
不仅如此,他的遗体还遵照意愿,送到了医院进行科学研究。
王建安上将的儿子王海波曾动情地怀念:“父亲生前没有去过301医院看病,没想到死后却进了301医院。”
李先念去王建安家中慰问的时候,转了一圈后也感慨:”没想到建安同志的生活如此简朴“!
原来王建安的住所,一直是老式单元房。不仅逼仄狭小,而且家具都是旧的。床板是硬条木拼的,一条床腿也短了大半截,还是用砖头垫平的。
王建安上将生前的作风,可见一斑。
02
多出的第二位,是李聚奎上将。他是在1958年,单独授的衔。
关于李上将的授衔,也有一些小道消息曾传出来。据说在补授衔前,有关单位曾犯了难,按照资历和贡献,应该授予大将军衔,但大将名额只有10人,不便于轻易增加。
组织上还没有去做李聚奎思想工作,他就传了话过来:”军衔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了!”
中央军委专门拟定了《呈请授予李聚奎同志上将军衔》的文件,由毛主席亲自审批、点头称好后,才正式将他授为第57位开国上将。
李上将究竟立过哪些了不得的功劳,才获得了如此特殊对待呢?
李聚奎资历很老,参加过北伐战争。
在国民党分共逆流时,他毅然脱离了唐生智的湘军,参加红军上了井冈山。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李聚奎一贯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因而得到不断重任,先后担任了纵队长、团长、师长等职务。
1935年强渡大渡河时,李聚奎正是先锋部队红1师师长。
是他让杨得志组建了敢死队,全体身背大刀、手拿冲锋枪,在枪林弹雨中突破了敌军的封锁,完美地完成了夺桥任务,避免了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杨得志
1936年西路军执行“打通远方”任务,李聚奎任第九军参谋长。他与军长王树声等人一起,西渡黄河指挥作战。
由于遭到了马家军的疯狂围追堵截,西路军指战员在奋勇作战,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后,因敌众我寡最终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李聚奎侥幸身免,独自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中,望着夕阳落下、朝阳升起,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只要党中央还在,这个仇就一定能报!
他只身带了一根棍子、一个缴获的指北针,靠一边要饭一边赶路,历经两个多月走了一千多里,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李聚奎又担任了著名的386旅参谋长。在陈赓旅长的领导下下,和全旅官兵一起屡立奇功。
神头岭伏击战一举歼灭日军1500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响堂铺伏击战,毙伤日军森木少佐以下400人;长乐村追击战歼灭日军2200人;七加八加累计报销了鬼子一个联队。
因为受到的伤害太大,日军特意在装甲车上刷标语,写着“专打386旅”再去扫荡,妄图报复结果也没有得逞。
不过李聚奎最突出的才能,还是转进东北后被林彪发掘出来的。
在东野,他历任了后勤部参谋长、副参谋长等重要职务,主要负责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无论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还是“春夏秋三季攻势”、或者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他都为部队的后勤保障,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李聚奎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就留在了东北军区担任后勤部部长。在抗美援朝时,他帮助建立了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为了保障志愿军在异国他乡,也能吃饱肚子好消灭敌人,李聚奎苦思冥想,终于想起当年乞讨回延安的时候,曾吃过一种百姓给的炒面,既食用方便又便于保存。
于是他提出建议,并经彭老总点头后,组织大规模制作炒面,作为志愿军野战食品,为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充足保障。
打完朝鲜战争后,毛主席都知道李聚奎后勤搞得好了。为了建立全军的现代后勤制度,特意点将让他兼任了后勤学院院长。
1955年李聚奎是兵团级,原本也够资格评上将军衔。
但是国家下定决心成立了石油工业部,要解决中国没有石油,战略资源完全被国外卡脖子的被动局面。
著名学者李四光也发表了研究成果,判断在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都有极大可能含有石油矿藏。
为了早日开采出石油,保障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油加柴,周总理亲自向部队要人,把李聚奎挖到了石油工业部当部长。
尽管当时授衔的名单里已经有他,但李聚奎等不到那一天,就脱下军装带领工作组,来到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展开了石油大会战。
他就像在战争年代一样,风餐露宿、艰苦奋斗,和勘探人员一起勘察地形,组织全员民主讨论,制定油田生产建设的方针和计划。
毛主席亲自面授的“革命加拼命”精神,被李聚奎彻彻底底地贯彻到石油工业部。
李聚奎
仅仅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克拉玛依1号井就喷出了黑色的黄金!人们此时欢呼雀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破产。
1955年底国务院举行的授衔仪式上,李聚奎没有参加也没有惋惜。
他正在忙碌地奔波着,先后筹备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局,全面铺开了中国的石油勘探工作。
一直到1958年,中央军委再次决心加强后勤建设,才又向周总理把李聚奎要了回来,担任总后勤部政委。
李聚奎也因工作需要,被补授了上将军衔。
在1966年后,李聚奎主要负责高等军事教育工作,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长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就是一块革命的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而且无论搬到哪里,都能发挥超强的作用,这就是第57位开国上将李聚奎的真实写照。
谨以此文,纪念两位开国上将。
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付出。忘记过去意味背叛,回顾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将来。
喜欢本文,敬请下方点赞、评论和转发
帮助推荐本文给更多读者,为感!
月下空山听清泉,不同视角看问题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