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古香古色的老馆陶您还没见过吧……
馆陶县原辖区内有两个馆陶,南边的那个叫南馆陶,北边的一个叫北馆陶,两个馆陶相距35华里,所以有人说,南关到北关,三十五里宽,这其实是说笑话,当趣谈,如果是那样,比北京、南京的城池都大。
其实,馆陶城在历史上曾三移其位,最早的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冠氏邑古城,即现今的东古城,之后又迁移到北馆陶,1955年再次迁移到南馆陶,即与东古城隔卫运河而相望的现在的县城。东古城的城墙逾两千多年早已不见踪影,北馆陶的城墙,几年前还有残留,现在也已拆光,而南馆陶的围墙也不见了踪影。南馆陶的"墙"之所以叫"围子墙"而不叫城墙,是因为1955年县委、县政府迁来后,才可称之为城,在这之前,它只是一个镇级政权所在地。
南馆陶1942年图,供参考
然而,南馆陶在历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首先,它东联齐鲁,西通赵晋,南达河洛,北望幽燕,陆上有车马之便,水上有舟辑之利,春秋时期冠氏邑古城东北,大约在马固村的周边,战国时期赵王在陶山之侧设馆驿,成就两千余年"馆陶"一名的历史,汉代馆陶公主随驸马丈夫东渡堂邑,从南馆陶过河,便有了"驸马古渡"的来历,明代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明朝政府又在此设立"南馆陶卫"的卫所,所以,南馆陶虽然沒有城墙,但却有围子墙,凸显它在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
南馆陶1969年卫星图
我出生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第二年,虽沒有见过完整的南馆陶围子墙,但在我幼时的记忆中,它的完整轮廓依然存在。在记忆中,它的周长约5华里,东至卫运河河沿,西至陶山老街大石桥,北至政府街东段路南,南至南环路路北。这座围子有大小五座城门,东门在驸马古渡渡口即老街东端,西门在大石桥东端,南门在唐代古棚所在的丁字路口往南至南环路的北侧,北门则偏于东北,造纸厂南侧,胡家过道的北出口。除了这四座城门之外,还有一座小西门,即馆陶老街西南街,也叫张家街的西头,基本与民国壮威上将军王占元的老祠堂相对。有一说,原本没有小西门,是王上将军发迹后,修建了新老两座家祠,为方便祭祖,把西围子墙打开一个豁口,并修建了小西门,此说较为可信。
近日上网,看到馆陶方面有人在博客里发帖,说老祠堂是王上将军的宗祠,说老祠堂西侧坐北朝南"一进三"的豪华大院是王占元的宅子,此言错矣!那个大院,大门是一座气派的青石牌坊,入院一边一幢六棱体的功德碑,二门是完全仿照北京故宫午门以里东西两个通道的宫阙式门楼,二进院是一座仿太和殿的巨大宫殿式建筑,跨越这座大殿进入三进大院,北端是高可逾丈的青石底座,上边也有宫殿式建筑一座,据说打走日本人,这座大殿被拆,而这座大殿,才是王占元供奉王氏宗族牌位的地方。这个大院,全部仿造于北京明、清两朝的故宫,只是屋顶上的琉璃瓦是绿色、而非黄色,规模小于北京故宫而已,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第三进大院高大的青石台基上又建一红瓦灰砖问宏伟建筑,将县烈士祠设在里面。
真正的王占元旧居,在老街毛家过道对面,现存一座两层青砖灰瓦的小楼及以里的"一进三"的大院里,这座大院的建筑十分精致,全部是水磨青色小砖,糯米石灰对缝,小楼的街门,是厚厚的硬木门板,里侧东西西边墙上,各有一个青石,凿有石洞,关门时,粗大的门闩插入两侧石洞,十分结实,一般人砸不开。一进院各有东西厢房一座,高大气派,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有一大型过厅,柱廊带抱厦,建于高高的青石与青砖混建的高台之上。王占元的督军府,也叫王占元的新宅,位于古棚南与张家街(西南街)交集处,占地约十四亩,四周有城堞式围墙,四角角楼与故宫紫禁城角楼相似,每一角楼均为二层,每层屋檐装有铜铃,风一吹,叮叮作响,督军府里各座房屋高大宏伟,屋内以彩色水泥地板砖铺地,陈设极尽豪华,这地砖至今仍有流落于民间。
老街的正街,除了文革开始仍存在的唐代古棚外,王上将的大牌坊是老街标志性建筑,它与河东"小街子"上王占元舅父的大牌坊一模一样,隔驸马渡而遥遥相望,尽显南馆陶古镇之雄姿。据说,老街上共有17座大小牌坊,古棚北有"一处七座庙",儒、道、佛三家和谐相处,各行其是又互不干预,为古镇一大奇观。西南街被人称作锯齿街,街道由东北而西南,民居错落有致,为老街第二大奇观,小西门则为第三大奇观,因为一座普通县城,一般只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而南馆陶的围子墙却有五座城门,这五座城门的名字,我仅知其一,即北门名曰"拱辰"门,现存石质匾额,在孙会林老先生的曾孙处。老街北大街陶北与陶西交界处张家老宅大瓦房北,有两口古井,是为第四大奇观,两口古井相距丈余,却水质各异,一口甘甜,一口绵厚,古人称这两口井为两只凤眼,是南馆陶风水之一。兒时祖父常讲,现在的两井,填住一口,等于凤凰瞎了一只眼。除了这两井,还有北大街一东一西两口井,东边的那口井水甘甜清冽,在孙家老宅南,一座古庙西,适合做饭沏茶,人们说它与卫运河相通;西边那口井在北大街西出口,井水适合1做豆腐,用这口井里的水做豆腐不仅口味绝佳,而且出豆腐多。这是馆陶老街第五大奇观。
就在那两口被称作"凤凰之眼"的古井以北,有一棵巨大的古柳树,它的生长年代,我的曾祖父都不知道,在我的儿时,五个人都抱不拢,每天天不亮,有勤快人在树下捡鸟糞,据说能捡半牛车,可见树大鸟多。北围子墙外,在县政府沒迁来之前,是自西向东逶迤而来的长长的高土台,兒时以为是河堤,后来才知道这是邯济铁路的路基,旧时它的上面长满繁茂的野草与野花,每年春夏两季,花、草茂盛,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围子墙的东南角外,如今的七一大桥桥头以南,是一个方圆数十亩的大土坑,那是旧社会的义地,一些外地人或本地无地的人,家中死了人,就埋在这里,被称作义冢,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1944年秋,驻南馆陶的日军与八路军打仗死了的鬼子尸体,在这里架起木柴放上尸体,浇上汽油火化,有一天祖父路过围子墙外,日寇架起干柴,将一名重伤的鬼子抬上柴堆,浇上汽油点火就烧,那名火堆里的鬼子在烈焰中拼死挣扎,上下翻滚,吱哇乱叫,终难逃脱死亡的命运,爷爷后来跟我说:"一看见这,就知道日本人快完了。"老街百姓把这块义地叫万人坑。
围子墙的西南角外,王占元的新祠堂的西邻,是山西会馆,这座山西会馆,小时常去游玩,它也是一座宫殿式建筑,与山东聊城的山陜会馆不同,它虽不是雕梁画栋,但建筑体量要大得多,绿色的琉璃瓦顶,五、六华里之外就能瞅见它的雄姿,大殿前,一东一西两个巨大的荷花池,每逢夏季,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游鱼,成群结队,嬉戏池中,溅起的水花落在荷叶上,犹如大珠小珠,滚落玉盘,砖砌的池边,一只只青蛙,鼓眼凸肚,高鸣夏曲。
兒少时,我常常站在已残缺不全的古围墙上,眺望滚滚北流的卫运河水和围墙内外的风景,一幅优美绝伦的故乡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