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起源于美国的便利店大佬
“世上只有两家便利店,7-Eleven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
说起7-11,我想可能很多朋友并不陌生,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泛着暖黄色灯光的它是无数城市人的避风港。
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上班族时期,一份挤满甜辣酱的关东煮配一碗泡面,都能瞬间让身心充满电。
然而关于这个开遍了全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你对于它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它虽然发迹于日本,实际上最初却是一个美国企业吗?
触摸品质,发现未来,欢迎观看十万个品牌故事之《711:起源于美国的便利店大佬》
1927,美国,这是故事开始的地方。
当时,南大陆制冰公司创立了一家便利店——Southland Ice Company。
而这家便利店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seven-eleven的前身。
在当时由于电冰箱并未普及,该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及零售冰块业务。
后来该公司职员戈林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居民们不仅希望在店铺里能买到冰块,而且还希望能够买到其他生活用品,比如牛奶、鸡蛋、面包等等。
发现了这一点后,戈林提议在店铺提供更多的便利商品进行售卖,并得到了公司的首肯。
结果推出后就大获成功,这也成为后来风靡全球的便利店的雏形。
最初的便利店被称为“图腾店”,是因为在当时的店铺旁边都会放有一个图腾标志,故称之为“图腾店”。
随后在1946年,南方公司推出了一项在当时看来是便利服务的创举,将店铺的营业时间延长为从上午7时至晚上11时,seven-eleven(7-11)这个店名因此而生。
遵循着不断倾听顾客心声,解决顾客所需这一思路,南方公司营业额节节攀升,在市场上不断创造佳绩。
到1963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和弗吉尼亚州等地的“seven-eleven”连锁便利店,已经有超过1000家。
次年,seven-eleven开始允许特需加盟经营。
并在1974年由日本零售业经营者伊藤洋华堂引入日本。
然而,就在南方公司伴随着美国都市化进程成功地将门店覆盖到全美各州,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连锁品牌之时,它却改变了经营路线——倾其所有投入多元化扩张,此举却连连遭遇滑铁卢。
1991年,由于多元化扩展失败,大型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的恶性竞争等原因,美国南方公司申请破产。
随后日本企业伊藤洋华堂购买了这家公司73%的股份,成为美国南方公司最大股东。
2005 年 9 月伊藤洋华堂成立新控股公司统一管理伊藤洋华堂、美国 seven-Eleven 及 日本seven-Eleven ,同年 11 月 Seven&I Holdings公司控股收购美国seven-Eleven全部股权。这也标志着日本seven-Eleven正式接管了7-11这个品牌。
至此,这家初创于美国,开创了便利店发展新时代的seven-Eleven,结束了它的美国身份,开始了它在日本的新发展。
每一个强大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领军人在支撑,对于seven-Eleven来说,这个人就是铃木敏文。
在大学刚毕业时,铃木敏文进入东京出版社,成为了一名书籍推销员。
如同现在的年轻人在进入国企后对日复一日的生活产生迷茫一样,那时的铃木敏文也在稳定但一成不变的生活里变得迷茫,开始思索未来的道路,他想要摆脱舒适圈去挑战一些新的事物。
于是在30岁那年,他凭借丰富的经验进入伊藤洋华堂——这家当时日本传统的大型商超。
进入公司之后,铃木敏文才发现,这家大型商超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
随后,铃木敏文被派去美国学习考察,并接触到了美国的seven-eleven。
他敏锐的铺捉到了seven-Eleven便利店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
后来的事,我想大家可能也猜到了,铃木敏夫决定在日本引入seven-Eleven便利店。
然而,他的想法一经提出,却遭到了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的反对,理由是“日本各地的超市已经如此普及,我们靠这种小规模的店铺根本不可能取胜”。
经过无数次的据理力争,他终于说服了董事会,在1973年11月获得了“美国7-11便利连锁集团”在日本的地域特许经营权,铃木敏文力排众议地创建起了“日本7-11便利连锁集团”,潇洒自如地开拓出了日本零售业通往便利连锁店新业态的金光大道。
1974年5月,在铃木敏文的亲自操刀下,“日本7-11便利连锁集团”的一号店——丰洲店,在东京都江区剪彩开业。
这家店是由一家即将破产的小酒馆改造而成,并且地处偏远。
但在开店第一天,营业额就达到了三十九万四千日元,是过去小酒馆的两倍。
在第一家店经营成功后,当年陆续又有15家加盟店相继诞生,经营额高达7亿日元。
1975年,铃木敏文将seven-Eleven变更为24小时全天候营业。便利店的商业帝国雏形初显,seven-Eleven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连锁便利店之一。
到1976年,seven-Eleven已经在日本开了100家门店。
1980年11月30日第1001家开业,1984年第200l家开业,而时至今日,7-11在全球已经拥有70000+家门店。
为了适应日本本土文化,在seven-Eleven进入日本后,铃木敏文对它进行了改良。
比如在基础产品的售卖上,美国卖的是热狗、三明治、薯条等快餐。
而在日本,铃木则将他们换成了关东煮、油炸小吃、便当、饭团等日常食品。
除了适应本土化的改良,促使7-11成功的还有以下几个不可或缺的核心点:不遗余力打造全能便利服务、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原则和及以数据驱动运营的工作模式。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顾客需要什么就去发展什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问题,是竞争决胜的关键。
当时的铃木也正是抓住了顾客所最需要的。
曾经有很多年轻人一度把seven-Eleven当成自家的厨房,发展到如今,seven-Eleven经营的业务范围则更加广泛,比如水电煤气的交费、快递的收发、自动取款机的提供等等,顾客都不需要亲自跑到便利店,就会有员工主动送货到家。
seven-Eleven想做的,可能不只是承包你的厨房,还要承包你的生活。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合理有效地采购及物流制度,是它的灵魂。
为了解决商品配送效率,seven-Eleven首次在日本实行了共同配送体制,按区域设立了集约型的配送中心。
同时,店铺赋予店主采购权,通过加强单品管理,即将经营焦点放到每一个单独的商品项上,鼓励店主小批量多次进货,降低库存,提高经营效率。
铃木敏文后期自己也表示,共同配送结构,成为了这一庞大行业的基础商业模式。
而在开店策略上,比起大范围开店,seven-Eleven则是在选择好的区域内贯彻高密度多店铺战略,这有利于提高店铺在区域内的知名度,创造地域品牌,也有利于最后实现小批量进货。
就现在来看,便利店提供的这些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也许你会认为,seven-Eleven提供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实不然,作为首次在便利店提供这些服务的发起方,每一项服务的推进过程中,都经历了巨大的压力和阻碍。
比如,在店内设置自动取款机ATM。
为了收集和了解消费者需求,seven-Eleven经常以问卷的形式对顾客、周围居民等各类人群展开调查,90年代后期,调查问卷中发现许多顾客提出“希望在便利店增ATM”的需求。
铃木敏文决定推进这个计划。
起初,他们打算和既有的金融机构合作,然而双方谈判并没有达成一致。
最终他们决定自己开设一家银行。
便利店开银行,这在如今看来也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事,在当时,这个想法也让铃木遭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反对和质疑。
然而铃木始终保持了一贯冷静,并引导团队转换视角,重新审视seven-Eleven成立银行的决定性因素,令团队进一步达成了共识,坚定了信念:只有成立银行,才能当顾客遇到燃眉之急需要现金的时候,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便利”。
于是Seven银行在质疑和反对声中,义无反顾的诞生了。
ATM落户门店后,使用率稳步提升。
如今,在日本和台湾的大部分门店都能找到ATM。
Seven银行轻松实现了金融厅规定的“三年内盈利”的目标,令外界大跌眼镜的同时,还给seven-Eleven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大多数利用ATM取钱的顾客,都会顺便在店内消费,也促进了商品的销量。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导向”是seven-Eleven的发展理念和核心,而seven-Eleven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几十年来将用户需求满足到了极致。
可能不少去过台湾和日本旅游的朋友会有疑问,为什么台湾“统一超商”的商标和“seven-Eleven”的一样?这里就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统一超商借seven-Eleven成为台湾零售老大的故事。
1978年,台湾统一企业集资创办“统一超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79年引进“seven-Eleven”。
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奋斗,在引进了原先seven-Eleven便利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迎合了台湾本土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与需求。
至此逐渐在台湾便利店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1990年,成为台湾零售业的霸主。
2000年,美国seven-Eleven和统一超商签订永久的授权契约,统一商超取得了seven-Eleven在台湾地区的永久经营权。
台湾seven-Eleven虽然在门店数量上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其在土地平均分布密度方面却领先美国和日本,占据世界第一。
而seven-Eleven在台湾的店型变化之大也堪称世界之最,所提供的服务之多也是其他国家说无法比拟的,seven-Eleven所形成的便利店文化也成为了台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不是所有的seven-eleven都是由同一家公司经营的,事实上,在不同的地区,seven-eleven的经营权是属于不同的公司的。
正如我们开头所提到的,在中国也有很多seven-eleven。
提到中国地区的seven-eleven,我们又要说到一家公司,即香港怡和集团旗下的牛奶国际有限公司。
1992年,seven-eleven开始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并形成华南、华北和华东三大市场板块。
华南地区的经营股权由牛奶国际获得,华北地区的经营权则由日本伊藤洋华堂获得,唯有上海地区的经营权,因为统一超商、牛奶国际、日本伊藤洋华堂都有意接手,造成上海地区经营权多年难定的状况。
最终在2009年,统一商超取得“seven-Eleven”在上海的特许经营授权,同年,“seven-Eleven”在上海开业。
按照seven-Eleven公司的统一规划,中国地区的“seven-Eleven”便利店的经营将分为十个区域。
在全球范围内,“seven-Eleven”均以提供经营管理方法及品牌授权,收取特许费的方式协助当地特许经营商的发展。
截止2019年2月,日本地区共有约20900家seven-Eleven门店,远超日本三大便利店中的另外两家——罗森(Lawson)和全家(FamilyMart)。
在全球范围内(除日本以外), Seven&I Holdings公司共设有门店47360家,门店数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泰国、韩国和美国。
seven-Eleven的成功与持续创新不无关系,我们熟悉的不少便利店商品如饭团、关东煮都从 seven-Eleven率先开始售卖。
在最近几年,seven-Eleven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方向,比如开设首家无人店铺,开始售卖生鲜产品等。
作为一家开拓了便利店行业发展的领头羊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seven-eleven无论在门店数量还是营业额上,都实现了飞速的增长,从一家门店到全球7万家门店,seven-Eleven的发展给给便利店零售行业留下了诸多神话。
铃木敏文提出的“单品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等一系列经营方针也作为后来零售行业的发展方针而被沿用至今。
但 seven-Eleven 并非没有顾虑。在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下,曾经对便利店生态进行了启蒙与创新的seven-Eleven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在电商冲击下,便利店越发需要密集的网店来发挥便利店各类服务优势,但日本便利店数量已经超过 5.5 万家,接近饱和的市场留给便利店开店的余地正变得越来越小。
日本零售行业人手不足的现状同样深深影响着便利店企业,其自1975年来坚持至今的“24小时营业制”,也或将因为人手不足的问题而进行调整。
而在中国,随着本土便利店的崛起,seven-Eleven也正面临门店增长停滞,同店销售下行的窘境。
曾经有一个日本人,在美国大地上徘徊寻找这零售业的新出路,二十年后,他的执着改写了便利店业态的形势。
当初由小酒馆改头换面而成的第一家店铺,如今依然伫立在熙熙攘攘的日本街头。
之后的时间里,seven-Eleven又会写出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seven-Eleven的未完待续吧。